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平台的制备、功能化及肿瘤诊疗应用
本文关键词: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平台的制备、功能化及肿瘤诊疗应用 出处:《东华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纳米星 树状大分子 CT成像 光热治疗 基因治疗 放射性治疗 SPECT/CT成像 诊疗一体化 联合治疗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不断发展,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研究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金纳米星(Au NSs)由于其高度可调的尺寸大小与形貌特征产生的独特光学性能,可用于CT成像、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等,作为一种诊疗一体化的纳米平台被广泛应用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领域。与此同时,联合治疗或协同治疗已成为提高肿瘤治疗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课题组前期工作采用晶种法成功地制备了多种Fe3O4纳米颗粒为核、金纳米星为壳的多功能复合纳米平台,成功应用于肿瘤MR/CT双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诊疗一体化。然而,该方法合成的复合纳米颗粒尺寸较大,不利于其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研究。此外,该平台只能实行光热治疗的单一模式治疗。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论文尝试合成尺寸更小且具有诊疗或联合治疗功能的纳米材料,达到增强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目的。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成功合成了RGD靶向环肽修饰的第三代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随后以此作为基因载体与VEGF siRNAs共孵育形成复合物(RGD-Au DSNS/si RNA),应用于肿瘤CT成像、光热及基因治疗的诊疗一体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胶体稳定性、细胞相容性及较高的X-射线衰减系数。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由于靶向环肽RGD的存在,该纳米材料能够有效地携带VEGF si RNA进入人脑胶质瘤癌细胞(U87MG细胞),且经近红外激光照射后,细胞存活率仅为20.2%,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光热治疗或基因治疗。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经瘤内注射后可实现肿瘤模型的CT成像,且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和免疫组化切片分析,注射RGD-Au DSNS/si RNA并经激光照射组裸鼠肿瘤消融速度最快,肿瘤组织的坏死现象最为明显,这说明光热和基因的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治疗模式。以上实验结果均说明制备得到的纳米材料复合物可作为肿瘤CT成像、光热及基因治疗的一体化平台。在第三章中,为了增强肿瘤的治疗效果,将光热治疗和放射性治疗结合到一起,实现联合治疗。我们尝试通过HPAO(羟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将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到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Au DSNSs)上,成功合成放射性核素131I标记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Au-131I-G3-HPAO DSNSs)。结果表明,该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单分散性、较高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稳定性及化学纯度、良好的X-射线衰减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体外细胞联合治疗实验结果表明,经Au-131I-G3-HPAO DSNSs处理的细胞存活率低于单一的治疗光热治疗或放射性治疗,表现出增强的肿瘤治疗效果。体内动物实验表明,该纳米材料可以成功实现肿瘤部位SPECT/CT双模态成像。以上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纳米材料可实现肿瘤SPECT/CT成像、光热及放疗的诊疗一体化。综上所述,我们制备了功能化的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平台,可以成功地实现肿瘤的联合治疗及成像。本论文的研究为开发新型的、准确度高的肿瘤成像诊断造影剂和诊疗一体化载体提供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R73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冬梅,宁春花,张可达,朱秀林;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方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1期
2 唐新德,张其震,周其凤;季戊四醇及其衍生物在树状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J];有机化学;2004年06期
3 唐杨;马丽芳;郭丽;贺世超;游小杰;;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04期
4 章昌华;涂伟萍;;直链烷基为端基官能团的疏水型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性质[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04期
5 陈斌;;树状大分子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J];宁波化工;2011年03期
6 宁慧龙;彭晓春;;核-壳型树状大分子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年19期
7 吴文娟,徐冬梅,张可达,朱秀林,宁春花;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3年04期
8 唐新德,张其震,侯昭升,李爱香,周其凤;新型树状大分子核醚-四硅烷的合成[J];有机化学;2004年01期
9 孙万虹;莫尊理;;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分子模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郝利玲;智慧;刘文;钟和良;林培华;李笃信;董川;;一种新型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青华;;功能树状大分子的合成、组装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圣福;;以树状大分子为基础的仿蛋白质分子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3 王俊;刘伟华;李杰;李翠勤;;树状大分子在染料工业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翔晖;李海平;李芸q;罗奎;顾忠伟;;肽类树状大分子多元协同自组装及其生物医学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5 张蒙恩;郭睿;史向阳;;负载抗肿瘤药物Combretastatin A4的树状大分子药物输送体系的制备及其体外靶向抗肿瘤效果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彭琛;陈潜;史向阳;;聚乙二醇修饰的树状大分子包裹纳米金颗粒及其CT成像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肖婷婷;郭睿;史向阳;;叶酸修饰的复合泛影酸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金纳米粒子体系用于肿瘤CT增强成像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8 李娟;高敏;陈强;杨丽珍;;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其研究[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9 陈剑伟;翁家宝;王晓琴;罗翠娥;;发散法制备含2,4,6-三苯氧基-1,3,5-均三嗪树状大分子[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10 温诗辉;陈潜;史向阳;;负载钆的树状大分子包裹的纳米金颗粒用于CT/MRI双模态成像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军安;聚酰胺—胺型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杜祖银;新型树状大分子前药的设计与合成[D];天津大学;2013年
3 韩巧荣;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洁茹;β-环糊精修饰的树状大分子包裹纳米金颗粒用于基因传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夏晓莹;多肽树状大分子的合成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3 公衍涛;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毛文俊;赭曲霉毒素电化学免疫传感检测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5 韦平;树状大分子稳定的金纳米星平台的制备、功能化及肿瘤诊疗应用[D];东华大学;2017年
6 孙万虹;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休休;含均三嗪环的树状大分子的合成、表征及性能[D];苏州大学;2007年
8 张蒙恩;多功能树状大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其肿瘤治疗应用[D];东华大学;2013年
9 温诗辉;基于聚乙烯亚胺和树状大分子的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生物医学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10 刘伟华;树状大分子端基修饰及其对染料相转移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320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2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