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PM2.5质量浓度 分布 气象要素 相关关系 能见度
【摘要】:为更加准确地做好PM2.5超标所引起的雾霾现象的预报和预警工作,本文利用2014~2016年全省PM2.5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及同期沈阳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分析辽宁省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选取沈阳市作为代表,使用相关关系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气象要素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以及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按照辽宁省PM2.5质量浓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可将全省分为A区、B区和C区三个区域,沈阳市(A区)最高,朝阳市(B区)最低;其季节分布规律为冬季较高,夏季较低,春季和秋季居中;日变化规律基本符合双峰型分布,在上午迎来第一个高峰,夜间到达第二个峰值,这两个峰值及其出现的时间会随季节变化。从较大尺度来看,风向是决定大尺度空气流动的主因之一,因此对沈阳冬季PM2.5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其它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风速影响较小。但是沈阳市冬季PM2.5质量浓度受风速影响较小的主因是风速太低。用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及风速四个要素建立表示气象因子影响PM2.5质量浓度的回归方程,再以辽宁冬季一次重度PM2.5污染过程来验证,可知依靠这种简单的分析方式预测PM2.5质量浓度时误差较大,但总体关系(正相关或负相关)是可靠的,这说明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十分复杂,单单考虑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要素是不可行的——虽然这些要素在建模中不可或缺。相对湿度和PM2.5质量浓度都对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相比于PM2.5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相对湿度和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较高;当相对湿度在大于80%的区间内,相对湿度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在相对湿度小于80%的区间内,细粒子的质量浓度与大气能见度之间的相关性高于相对湿度大于80%区间内的相关性,而且二者呈高度的幂指数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相对湿度在70%~800%的区段内,二者的相关性明显比其他相对湿度区段强;最后当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在小于60μg/m~3的区间内,大气水平能见度随着细粒子质量浓度的降低而迅速增加,但当PM2.5质量浓度在大于60μg/m~3的区间内,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对大气能见度改变并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13;X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孟燕军,赵习方,徐晓峰;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2002年05期
2 王淑英,张小玲,徐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03年02期
3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4 张浩;石春娥;邱明燕;;合肥市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7年02期
5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浦东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2期
6 范引琪;李春强;;1980—2003年京、津、冀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J];高原气象;2008年06期
7 张浩;石春娥;谢伟;邱明燕;;安徽省1955—2005年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J];气象科学;2008年05期
8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曾庆存;;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J];大气科学;2008年06期
9 雷生国;德力格尔;蔡永祥;祁彩虹;刘蓉娜;;青海省湟水河谷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视程障碍现象关系分析[J];青海科技;2009年01期
10 陈燕;;南阳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的研究与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永欣;陈彬;姚青;;气象因子对天津城区冬季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甘小凤;曹军骥;王启元;沈振兴;赵竹子;;西安市夏、冬季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冯涛;李迅;;华北区域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5 范引琪;李春强;;1980-2003年京、津、冀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施红;陈敏;韩晶晶;;上海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曾庆存;;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物理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燕;;南阳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洪盛茂;焦荔;何曦;包贞;孙鸿良;徐鸿;马万里;杨乐;何纪平;;杭州市区大气能见度变化及其与主要因子的分析[A];第五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贾巴尔;大气污染影响全球能见度[N];中国环境报;2009年
2 记者 李禾;专家为控制北京PM2.5污染支招[N];科技日报;2013年
3 记者 叶平生 通讯员 黄慧诚;亚运场馆每小时测一次空气[N];广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民 吴昊;“核雾致霾”貌似有理实则无据[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5 张金胜;治理PM_(2.5)从何处发力?[N];中国环境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丽;重庆市主城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卢家亮;大气能见度测量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3 郭尚书;基于数字摄像的大气能见度检测方法与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景伟;红外大气能见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源;辽宁省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6 段玉森;上海市大气能见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素敏;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变化与大气颗粒物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孝文;基于CALPUFF模式的杭州市机动车污染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285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2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