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热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技术修复直链烷烃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利用热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技术修复直链烷烃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 出处:《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热强化土壤气相抽提 直链烷烃 土壤修复 土壤温度分布
【摘要】:近年来,由于石油开采、运输和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加油站的大幅度增设,部分有机物存在于土壤中,对环境和人类具有巨大危害。土壤有机污染在我国日趋严峻。开展土壤石油烃类污染物去除研究具有重要社会意义。作为原位修复技术,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广泛运用于土壤非饱和区挥发(VOCs)及部分半挥发性(SVOCs)有机污染物的清除。然而,当VOCs和SVOCs遭遇慢解吸、慢扩散、气流再次吸附以及常温下的污染物有限挥发时,SVE传质下降而发生拖尾效应。热强化气相抽提技术(T-SVE)能够克服上述传质局限性,显著改善有机物去除效率。本文首先以石英砂作为模拟基质,搭建可实时自动化采集温度及压力的二维试验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基质温度进行即时采集、CMG-STARS软件对土体温度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在深入比较研究不同置土方法、加热方式以及表面开放或者覆盖(腻子粉)的优缺点之后,决定选用预先置土、持续加热且表面覆盖条件进行后续试验,测试热强化气相抽提技术对基质中正构烷烃的修复效率。正癸烷、正十一烷、正十三烷、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沙土(石英砂:棕壤=1:1)热强化气相抽提去除试验,加热初期,受热区域主要在土筒底部,随着试验进行,受热区域渐及土筒侧壁,并逐步向抽提井管附近扩展。土筒内温度呈现"漏斗状"从外向内、从下往上而逐渐增加。抽排气体污染物浓度分析表明,六种污染物浓度降幅达97%以上。同时,各污染物土壤残留率平均值在15%以下,热强化土壤气相抽提技术适用于这六种正构烷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然而,由于沙土基质和温度分布的不均质性,各个采样位置污染物土壤浓度变化较大。正十三烷、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沙土热强化气相抽提去除试验,随污染物沸点和碳原子数的增加,其峰值浓度也相应上升,正十三烷峰值浓度是正十八烷的6倍。沙土中碳原子数较少的污染物抽提比例较高,而碳原子数较多的正构烷烃仍大量残留。在以棕壤为基质,正十三烷、正十四烷、正十五烷和正十六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为待测污染物的热强化气相抽提去除试验中,随土壤温度升高,六种正构烷烃抽提气体浓度也随之增加。随污染物沸点上升,抽排气体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逐渐延长。各污染物的土壤残留率平均值在5%以下,热强化气相抽提能够很好地去除这六种污染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一;;防止农药污染土壤的措施[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6年02期
2 ;英国拟制定持续保护土壤的政策[J];中国环境科学;1996年06期
3 K·西莫查,王荣生,李长根;净化污染土壤的新的有效技术[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1年02期
4 陈五一;防治化学农药污染土壤的措施[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年08期
5 魏杰;试论茶园污染土壤的修复[J];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01期
6 李彬,李培军,王晶,张海荣,杨桂芬;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5期
7 刘宛,李培军,周启星,孙铁珩;污染土壤的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8 刘雪梅,杨传贵;污染土壤现场矫治的“新方法”[J];世界环境;2004年05期
9 刘云涛;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的几种方法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10 陆小成;陈露洪;毕树平;郑正;;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及供能方式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青;唐景春;;胜利油田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评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管英强;王新明;姚宗中;崔新玲;呙畅;;德国化学战剂污染土壤处理技术[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张慧;党志;易筱筠;杨琛;;玉米修复芘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谢正苗;王碧玲;孙叶芳;李静;田兆君;;含磷物质修复铅污染土壤[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利芝;徐宏勇;刘勇弟;蔡兰坤;;生物泥浆反应器法修复污染土壤的强化手段[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万小岗;王巍;习成成;;铀污染土壤淋洗去污实验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娟娟;魏成熙;孙海涛;;铅污染土壤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谢正苗;王碧玲;;氯和磷联合修复矿渣污染土壤的机理[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孙铁珩;;环境土壤与污染土壤生态修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10 张彦;;城市污染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方法的探讨——房地产开发土地土壤污染案例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晓军;我市开始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疗”[N];重庆日报;2008年
2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 麻哲;采油污染土壤复耕成现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日本核污染土壤运美[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记者 班健;清理污染土壤有良方[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记者 李惠子 俞铮;我科学家利用蜈蚣草大规模修复污染土壤[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本报记者 孙蔚;北京车铁匠营限价地污染土壤将被挖走焚烧[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佚名;用法律条文“圈定”污染土壤责任[N];中国改革报;2012年
8 首席记者 李晓;修复污染土壤护生态[N];苏州日报;2014年
9 林华;给被污染土壤“排毒”刻不容缓[N];中国审计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陶小康;仅用“刮骨疗毒”法是远远不够的[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丽杉;铀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修复及其机理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2 兰晓玲;铅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固土机制及力学特性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3 王碧玲;含磷物质修复铅锌矿污染土壤的机理和技术[D];浙江大学;2008年
4 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际海;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万金忠;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土壤的化学淋洗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何炜;汽油和柴油污染土壤通风修复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谯华;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于彩莲;生长调节剂强化龙葵修复镉污染土壤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10 崔卫华;汽油污染土壤的SVE修复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玉;纳米羟基磷(?)石与黑麦草联合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王效国;大豆、龙葵单作和间作对镉、芘污染土壤的修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施秋伶;有机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联合淋洗污染土壤中的Pb、Cd[D];西南大学;2015年
4 侯鹤天;钙铝LDH协同电动修复污染土壤体系中铬的迁移与转化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仲洋洋;电动力修复Pb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马晨晨;不锈钢尾渣修复剂对铅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孙崇凤;可降解表面活性剂增效洗脱污染土壤中二氯苯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杨旭明;表面活性剂对受“得克隆”(Dechlorane Plus)污染环境的增效修复机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9 田会阳;河南省铅冶炼污染土壤的处理和利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吴鹏;机械化学法处理高浓度滴滴涕污染土壤的初步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3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5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