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喹啉、萘酰亚胺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喹啉、萘酰亚胺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能研究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小分子荧光探针由于能够有效地定位细胞,快速地检测细胞中的诸如信号小分子、金属离子、黏度、极性等生命微环境中重要的信号物质以及性能,已经成为细胞显影方面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工具。通过较为简单的合成方法,人们就可以设计并合成出理想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对细胞甚至是亚细胞器中的生命微环境进行荧光成像。近年来,双光子荧光探针相较于单光子荧光探针,已经成为一种检测生命微环境中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基于其激发能量低,穿透深度大,光损伤小,减少细胞自荧光干扰等一系列优点。溶酶体作为细胞当中的"消化器官",其pH值偏酸性(4.5~5.5),其中含有大量的溶解酶,承担了细胞生理过程中消化和溶解的作用。溶酶体的功能如果出现紊乱,这将会对细胞的生理过程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会成为一系列疾病产生的诱因。溶酶体黏度作为细胞中一种重要的微环境性能,影响着细胞中的物质运输,介质流动等生理过程。溶酶体黏度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导致例如动脉硬化,阿兹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因而,设计一种检测细胞黏度、溶酶体黏度的双光子荧光探针是有重大的研究意义的。本文在阅读和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等表征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精确的结构表征。而且,我们还通过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检测,进一步研究了这两个双光子探针的光学性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对两种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生物荧光成像测试,包括共聚焦荧光生物成像、荧光寿命成像、活体荧光成像等等,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一、简要介绍了荧光探针的构造以及荧光产生机理,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及其优点。二、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喹啉基团为母体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MCN,通过向甲氧基苯乙炔六位取代的喹啉醛母体上引入一个强吸电子单元二氰基乙烯基来合成探针MCN。在这一结构中,利用二氰基乙烯基结构的强吸电子能力,使其在这一分子结构中充当一个转子的角色,实现探针MCN对以水和甘油为黏度体系的溶液中和细胞微环境中的黏度响应。在MCN探针分子中,甲氧基结构单元作为供电子基,苯乙炔六位取代的喹啉结构单元作为大的共轭体系,二氰基乙烯基结构单元作为吸电子基,共同构成了一个良好的D-π-A结构,这使得探针MCN具有良好的双光子性能。同时,以喹啉基团作为探针母体,使得探针MCN具有水溶性好,生物毒性低,荧光信号强等优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以及荧光寿命成像并结合荧光寿命数值同黏度数值的线性关系等实验证实,MCN能够作为一个优秀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检测HeLa细胞中的黏度变化以及HeLa细胞中具体的黏度数值及其分布情况,同时还能对斑马鱼活体中的黏度信号进行响应。三、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基团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Lyso-NP,作为溶酶体靶向双光子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溶酶体黏度变化。通过向萘二酰亚胺,氮原子上引入溶酶体定位基团吗啉结构,四位上引入二甲氨基苯乙炔单元结构,合成得到探针Lyso-NP。在这一结构中,利用二甲氨基的强供电子能力,使其在这一分子结构中充当转子的角色,从而实现探针Lyso-NP对以水和甘油为黏度体系的溶液中以及亚细胞器溶酶体中的黏度响应。在Lyso-NP探针分子中,二甲氨基结构作为供电子基,苯乙炔四位取代的萘二酞亚胺结构单元作为大的共轭体系,二乙氨基吗啉结构作为吸电子基,共同构成了一个良好的D-π-A结构,这使得探针Lyso-NP具有良好的双光子性能。同时,以萘二酰亚胺基团作为探针母体,使得探针Lyso-NP具有荧光信号稳定,生物低毒性的优势。在MCF-7细胞中进行生物共定位实验表明,探针Lyso-NP能够很好地定位亚细胞器溶酶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以及荧光寿命成像并结合荧光寿命数值同黏度数值的线性关系等实验证实,Lyso-NP能够作为一个优秀的双光子黏度荧光探针检测MCF-7细胞溶酶体中的黏度变化以及MCF-7细胞溶酶体中具体的黏度数值及其分布情况。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the two - photon fluorescence probe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ool in the detection of life microenvironment . A double - photon fluorescence probe MCN based on quinoline group i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 In this structure , the probe Lyso - NP can be used as probe matrix , so that the probe Lyso - NP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able fluorescence signal and low toxicity .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the probe Lyso - NP can be used as electron - withdrawing group to detect the viscosity change in the lysosome of MCF - 7 cell and the specific viscosity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lysosome of MCF - 7 cell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学建;张献;姚金水;孙希军;;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3 周虹屏,郝扶影,张居舟,赵祖志,李东梅,吴杰颖,田玉鹏,Hoong-Kun Fun;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吡啶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4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6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7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8 李文超;封继康;任爱民;孙家锺;于晓强;王军杰;;3,6-和2,7-咔唑衍生物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孙梅;胡寒梅;田玉鹏;蒋民华;;一种三取代结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J];功能材料;2010年12期
10 张献;黄宝丽;姚金水;于晓强;;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良;田晓宇;何风;王英惠;杨延强;郑植仁;苏文辉;;有机齐聚物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波;米君;周炯;钱士雄;;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余璇;刘智波;田建国;;二硫化碳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红娟;王传奎;;不同分支分子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史萌;李华;苏富芳;韩培高;;基于超灵敏跃迁实现铕配合物高效双光子吸收诱导荧光[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电荷转移化合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传香;几类荧光蛋白的双光子吸收及分子光学信号的表面增强行为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文超;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东;几种吡啶盐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染料光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韩德明;几种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周新;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红;双光子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守坤;Ⅱ-Ⅵ族半导体纳米团簇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素梅;超快激光作用下双光子吸收方程及解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金浩;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制备及3D水凝胶微加工[D];天津大学;2014年
5 葛新萍;双光子吸收苯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生物应用[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李明利;砷化镓双光子响应探测器特性研究及其电极优化[D];吉林大学;2016年
7 朱舒卷;有机染料/贵金属纳米复合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制备与性质[D];安徽大学;2016年
8 阮东;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龚兆翠;基于寡聚苯撑乙炔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双光子成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10 武香莲;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89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38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