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eCrAl材料的太赫兹宽谱源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FeCrAl材料的太赫兹宽谱源研究 出处:《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太赫兹技术 太赫兹宽谱源 FeCrAl 磁控溅射 薄膜
【摘要】:太赫兹技术作为一交叉前沿学科,在化学分析、安全检测、空间无线通信和医学成像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制备高强度、宽频谱、低成本太赫兹源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铁磁材料在热退磁过程中,可以产生太赫兹辐射,FeCrAl合金作为一种优良的电热磁性材料,有望成为新一代太赫兹宽谱源。本论文以FeCrAl材料(合金丝和合金薄膜)为研究对象,对其太赫兹辐射原理进行了探究,并系统的研究其不同表面状态、成分比例、电学和磁学性能对太赫兹光谱辐射特性的影响。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对FeCrAl合金丝表面分别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研究不同表面状态对太赫兹辐射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原因。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的FeCrAl合金丝表面粗糙度和氧化物含量不同,且表面氧化层厚度最高为5?m;太赫兹光谱测试结果显示FeCrAl合金丝作为THz辐射源,产生波数范围为100-500cm-1的太赫兹宽谱;随着Fe CrAl合金丝表面粗糙度增加,太赫兹光谱强度降低;随着FeCrAl合金丝表面氧化物和碳化物含量增加,太赫兹光谱辐射强度减弱,并且出现红移现象。(2)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制备以Si为基底的FeCrAl薄膜,对样品进行结构性能表征,研究FeCrAl薄膜样品的不同成分比例、表面状态以及电学和磁学性能对太赫兹辐射性能影响,并探究其原因。结果表明:随着磁控溅射功率的增加,FeCrAl薄膜样品表面颗粒尺寸增大,Fe,Cr,Al成分含量增加,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太赫兹光谱测试结果表明:FeCrAl薄膜产生宽频谱太赫兹辐射,其波数范围为20-500cm-1;太赫兹光谱强度主要由薄膜样品饱和磁化强度和电流强度决定;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加,太赫兹辐射光谱的带宽宽变宽同时光谱产生红移现象。(3)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制备以MgO为基底的FeCrAl薄膜,研究不同厚度、不同基底薄膜样品对太赫兹辐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太赫兹光谱强度减弱,同时辐射频谱半峰宽变窄;MgO基底FeCrAl薄膜辐射太赫兹光谱强度明显高于以Si为基底FeCrAl薄膜所产生的太赫兹光谱强度。本论文通过对FeCrAl材料太赫兹辐射特性的研究,证明FeCrAl材料可以产生较宽频谱太赫兹辐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表面状态、结构和厚度,可以输出频谱范围和强度可控的太赫兹辐射。FeCrAl材料作为高强度、宽频谱、低成本太赫兹辐射源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
[Abstract]:The high - intensity , broad - spectrum , low - cost terahertz source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analysis , safety detection , spa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medical imaging . ( 3 ) FeCrAl thin films with MgO as the base were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rahertz emission of FeCrAl thin fil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different base films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rahertz radiation of FeCrAl films can be produced by controlling the composition , surface state , structure and thickness of FeCrAl thin film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intensity , broad spectrum and low cost terahertz radiation sources have great research spac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132.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建龙;邱桂花;张瑞蓉;于名讯;潘士兵;;材料在太赫兹波段吸收性能的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2期
2 吴玉登;任广军;郝芸;姚建铨;;太赫兹波段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5期
3 江德军;王光琴;贾燕;李宁;逯美红;孙金海;沈京玲;;太赫兹波及其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和挺;沈京玲;;太赫兹光谱技术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9期
5 张朝晖;吕洛冬;尹怡欣;上野佑子;Rakchanok Rungsawang;味户克裕;;基于太赫兹吸收波谱的氨基酸定量分析[J];分析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6 李小霞;邓琥;廖和涛;尚丽平;何俊;;室温下中药附子的太赫兹波谱分析[J];激光与红外;2013年11期
7 郭俊虎;;太赫兹成像技术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J];影像技术;2014年03期
8 戴厚梅;;空气中产生太赫兹波过程有关离化机制的理论模拟[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马奇俊;王春生;杨雪莲;;太赫兹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10 付秀华;郝国徽;杜勇;刘建军;洪治;;低温和室温下除虫脲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太赫兹谱分析[J];光谱实验室;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存林;牧凯军;;太赫兹波谱与成像[A];第八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敏;权润爱;阮双琛;梁华伟;苏红;;连续太赫兹波在产品分布检测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戴厚梅;刘劲松;;空气中产生太赫兹波过程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喜来;徐军;曹付允;朱桂芳;侯洵;;太赫兹波军事应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张存林;赵国忠;;太赫兹波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存林;赵国忠;沈京玲;张岩;;太赫兹波谱与成像[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范文慧;;太赫兹波谱成像技术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国忠;梁卫华;张存林;杨国桢;;太赫兹波传播特性及成像研究[A];第七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郭澜涛;牧凯军;左剑;张振伟;张存林;;爆炸物的太赫兹超宽带光谱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孟增睿;张伟斌;;太赫兹光谱探测技术在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志勇;张岩:借太赫兹波“穿墙透视”[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江世亮 邱德青 实习生 王禹;太赫兹:又一场“前沿革命”[N];文汇报;2006年
3 记者 任海军;有设备会“透视”可“分辨”爆炸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常丽君;太赫兹脉冲可提高砷化镓电子密度[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缪琴;神奇“太赫兹”改变你生活[N];成都日报;2006年
6 常丽君;科学家开发出石墨烯太赫兹设备样机[N];科技日报;2012年
7 ;英“远程透视眼”能看穿衣服,但不看“隐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实习记者 唐焘逸;反暴恐利器: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发布[N];中国航空报;2014年
9 刘霞;集成太赫兹收发器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侯铁中;太赫兹研究的中国高度[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涛;新型太赫兹参量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彪;太赫兹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海漩;基于二元光学矢量理论的太赫兹亚波长功能器件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4 李辉;基于连续太赫兹波检测人体呼吸运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苟君;基于氧化钒辐射热计的室温太赫兹探测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赖伟恩;太赫兹时域光谱与新颖太赫兹薄膜器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琦;几种新型微波无源器件及太赫兹滤波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蓉蓉;大气水凝物中THz波和红外波的辐射传输特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建军;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转基因物质检测上的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项;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太赫兹波段功能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欣然;木材的太赫兹波光谱特性及参数提取算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唐关琦;大能量纳秒太赫兹参量源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进;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水蒸汽传输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磊;亚波长金属微结构对太赫兹波偏振调制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吴三统;基于单片集成二极管技术的太赫兹倍频链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孙振龙;太赫兹快速成像系统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樊霖;太赫兹探测器读出电路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谢佳林;基于钽酸锂晶体的热释电太赫兹探测系统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孙琳琳;太赫兹波段基于HEMT人工微结构的制备与基础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丁杰;基于表面微结构的太赫兹吸收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13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41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