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肉糜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水合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02:33

  本文选题:猪肉糜 切入点:加热 出处:《渤海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以猪肉糜为研究对象,研究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肉糜体系中水分分布及迁移规律,并根据生肉糜动态流变特性变化来确定肉糜热加工过程中的相变温度,然后结合低场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研究相变温度下分子间化学作用力和蛋白质构象变化对肉糜水合特征的影响,并结合色差、质构及保水性,建立蛋白质水合特性、构象变化及肉糜产品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为探索新的热加工方式以及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加热温度上升,肉糜的水分含量逐渐降低,离心损失逐渐增加。同时,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T22逐渐缩短,其所占的峰面积比也随之降低,而自由水的弛豫时间T23所占的峰面积比则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弛豫时间T22的峰面积比与水分含量(r=0.75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弛豫时间T23的峰面积比(r=-0.990)、离心损失率(r=-0.798)、肉糜的亮度(L*)值(r=-0.597)和pH(r=-0.573)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对水分的束缚逐渐增强,部分不易流动水转化形成自由水,凝胶保水性降低,同时伴随着肉糜亮度和pH值的升高。2在39~74℃温度范围内,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T22和峰面积比率P22逐渐降低。加热温度超过50℃,肉糜多出一个弛豫组分(T23,200~400 ms)即凝胶基质中截留的自由水和脂肪。说明热诱导乳化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对1H的束缚作用逐渐增强,部分结合水转化成自由水,并导致乳化凝胶的保水性降低。同时,肉糜蛋白质中的部分α-螺旋转化形成β-折叠,并伴随着表面疏水性的上升和二硫键的生成。这些蛋白质变化与与加热过程中肉糜保水性降低以及肉糜色差、pH的变化。55~66℃温度范围内,肉糜弹性模量G′迅速增加说明了肉糜弹性凝胶网络的形成。因此,相变温度可以为热凝胶形成过程中肉糜的水分分布和迁移以及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提供关键信息。3根据肉糜凝胶保水性以及动态流变特性弹性模量G′的变化,热诱导凝胶过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55℃和66℃是关键的相变温度点。在20~55℃温度范围内,随着加热温度上升,肉糜体系的蒸煮损失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但55℃时,代表自由水的新的弛豫组分T23出现。在55~66℃温度范围内,肉糜的蒸煮损失开始显著降低(P0.05),同时弹性模量G′显著上升(P0.05)。这些结果的产生与加热过程中离子键和氢键含量的降低以及疏水键、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含量的上升有关。同时,拉曼光谱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现,α-螺旋结构逐渐转化形成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相关性分析表明,肉糜的保水性变化与化学作用力以及蛋白质构象变化显著相关。因此,加热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间化学作用力的变化以及蛋白质构象的变化是肉糜水分分布和迁移以及凝胶形成的原因。4研究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肉糜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时发现:处理组1(中心温度75℃)的肉糜凝胶蒸煮损失率最低,代表不易流动水的P22含量最高,胃蛋白酶消化率最高,是最优的热加工方式。比较处理组2(75℃加热30 min)与处理组3(75℃加热60 min)延长加热时间使得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结构上升,并导致了蒸煮损失和凝胶硬度的略微上升。此外,普通加热组(处理组1,2,3)之间的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经二次高温杀菌后,肉糜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α-胰凝乳蛋白酶的消化活性均降低了。同时,蒸煮损失率显著上升,代表不易流动水的T22以及其峰比例面积P22显著降低,并存在着α-螺旋结构向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结构的转变。此外,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水合特征、质构特性以及肉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呈显著相关。因此,不同热加工方式对于肉糜凝胶的水分-蛋白质相互作用(水合特征)、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构象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并导致肉糜凝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体外消化率的改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251.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霞,唐焕文,张立震,靳利霞,唐一源;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的评价[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6期

2 罗辽复;氨基酸突变及其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3 朱自莹;拉曼光谱法测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进展(综述)[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0年03期

4 何琴;高建华;刘伟;;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佟祥山;程玉华;;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基因密码统计方法[J];分子科学学报;1983年04期

6 罗霄;车春玲;王国和;;基于红外光谱法的古代丝织品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分析[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年05期

7 周瑞明,沈永嘉;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红外光谱[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赵妍;刘晓林;王若兰;马玉洁;杨俊;;储藏微环境对小麦蛋白质二级结构影响[J];粮食与油脂;2014年01期

9 李栋玉;晏翠琼;胡粉娥;时有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模拟研究[J];光散射学报;2013年04期

10 何建川;邵阳;张波;;蛋白质和变性蛋白质二级结构的FTIR分析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守源;李晓琴;罗辽复;;氨基酸分类与蛋白质二级结构相关性[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孙海军;阮晓钢;;氨基酸序列编码对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影响[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3 陈明杰;王焕峰;刘伟;;基于基团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宋亮;张剑;王先明;温继敏;陈海波;姚端正;蒋昌忠;;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探讨[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惠云;田心;;神经网络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罗三华;黄建华;邱建丁;;小波支持向量机在蛋白质二级结构分类预测中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丛培盛;王志恒;王思聪;李通化;;基于SPSSM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9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C];2014年

8 孙向东;黄日波;;运用SVMs原理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研究[A];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靖;郭晨;梁向峰;郑丽丽;陈澍;马俊鹤;刘会洲;;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对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孙衍华;刘继凤;迟学斌;;GridMol:基于网格的分子可视化建模软件[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晨;蛋白质二级结构指定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2 王勇献;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模型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石鸥燕;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4 张胜利;蛋白质与RNA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君;融合计算智能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贾孟文;mRNA序列、结构、能量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相关性[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赵裕众;生物序列分析算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李明辉;基于机器学习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相互作用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王艳春;基于GEP和ANN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严文颖;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分析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林凡;拉面面团微观结构研究及品质改良[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赵丹丹;拉面面团性质研究及制面工艺优化[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薛燕娜;机器学习算法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6年

4 张蕾;基于神经网络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算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5 王燕春;面向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6年

6 周俊朝;杨树蛋白质二级结构和磷酸化位点预测[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王静;基于模糊支持向量机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智能预测[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8 张骏龙;肉糜热诱导凝胶形成过程中水合特征变化规律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9 王洪亮;基于遗传算法的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梅启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简化编码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68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568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