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棉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00:18

  本文选题:棉秆 切入点:活性炭 出处:《塔里木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研究用废弃的农林生物质资源棉秆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活化剂(氢氧化钠、氯化锌、硝酸)条件下的热解温度、热解时间和剂料比对棉秆基活性炭的得炭率、表面微观构成、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的影响,筛选出各种活化剂活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的最优条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表面积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现代实验检测分析手段对制得棉秆基活性炭的表面微观构造、比表面积的大小和孔容孔径、元素构成、表面的化学官能基团的数量和种类等理化指标进行表征分析,研究讨论不同制备工艺对棉秆基活性炭的微观表面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不同的吸附质初始浓度、吸附反应时间、溶液pH和活性炭的投加量对棉秆基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Langmuir和Freundlich两种吸附理论等温线模型、准一级动力学与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对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活性炭对吸附质的吸附过程,结合对棉秆基活性炭的理化指标的分析和吸附过程的分析,研究棉秆基活性炭与不同吸附质之间的作用过程,并研究其吸附机理,为废弃棉秆的资源化利用以及提高棉秆基活性炭对废水中重金属和有机物吸附能力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活化剂活化得到的活性炭与直接热解制得的活性炭在表面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种类与含量上有很大的差异。在以氢氧化钠为活化剂时制得的活性炭表面孔隙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增加,尤其是羟基官能的含量增加明显;在以硝酸为活化剂时获得的棉秆基活性炭与直接热解得到的棉秆基活性炭相比较,其表面的孔隙结构增加显著,活性炭的表面微观化学官能基团的数量与种类增加显著;伴随炭化活化温度的升高棉秆基活性炭的得炭率慢慢下降,当以低温为250℃热解时有较高的得炭率,得炭率为40.57%,但此时制得的棉秆基活性炭的吸附性较差。综合考虑棉秆基活性炭对各类吸附质的去除能力和得炭率可知,在以氢氧化钠为活化剂、热解温度的为350℃、热解的时长为120min时有较高的得炭率,得炭率为37.62%;当活化剂为硝酸时,在热解温度为450℃、热解的时长为180min时有较高的碘去除率,碘的最大吸附量为1500mg/g,此时制得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94.43m2/g、外比表面积100.74 m2/g、微孔比表面积26.38 m2/g、平均孔径为4.97nm。(2)活化剂活化后的棉秆基活性炭对吸附质的吸附能力均比直接热解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好,说明各类活化剂的活化过程能显著增大棉秆基活性炭对目标吸附质的去除能力。氢氧化钠活化剂能有效增进棉秆基活性炭的表面的含氧化学官能基团的数量与种类,其中羟基的含量增加明显。在制备工艺前提为热解温度400℃、热解时长为150min、剂料比值为1时制得的活性炭在吸附前提条件为pH值为4,吸附反应的环境温度为25℃时对重金属的去除最佳,其中铜的最大吸附量为8.439mg/g,锌的最大吸附量为10.13mg/g。棉秆基活性炭与重金属铜和锌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说明棉秆基活性炭对水中重金属铜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动态吸附多个过程综合作用的化学吸附过程。(3)硝酸作为活化剂能有效提高棉秆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发达程度。在制备前提条件为热解的温度400℃、热解的时间150min、剂料比1.5制得的活性炭对有机物(苯酚、亚甲基蓝)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此时苯酚的饱和吸附量为227.36mg/g,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为202mg/g。棉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模型;棉秆基活性炭对苯酚和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是影响棉秆基活性炭对苯酚与亚甲基蓝的去除主要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塔里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4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伟;贾艳秋;孙盛凯;;活性炭及其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6年05期

2 孙康;蒋剑春;;国内外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年06期

3 孙宝林;新型活性炭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劳动保护;1995年04期

4 孙艳;;活性炭制备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年01期

5 韩相理;芦春梅;;净美兼具——活性炭工艺品材料和功能初探[J];美术大观;2014年01期

6 魏娜,赵乃勤,贾威;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7 李梦青,王新征,居荫轩,郑永丽;钙催化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王鹏,张海禄;表面化学改性吸附用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3年03期

9 崔静,赵乃勤,李家俊;活性炭制备及不同品种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5年01期

10 窦智峰;姚伯元;;高性能活性炭制备技术新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春燕;王公应;冯良荣;;活性炭载体改性进展[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伟容;肖泽辉;;活性炭的成型、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范武波;尹华强;郭家秀;;活性炭改性方法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厉嘉云;马磊;卢春山;李小年;;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载体及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苗婷;周朝华;严春晓;程振兴;;活性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6 陈翠兰;张本山;高凌云;李芬芬;周雪;;吸附剂活性炭的制备与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汤华民;李江存;舒一兰;;活性炭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8 代晓东;刘欣梅;钱岭;张建;阎子峰;;天然气吸附用活性炭制备的放大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蔡芬芬;朱义年;梁美娜;;活性炭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侯敏;刘力;王璐;梁海潮;邓正华;;氧化剂(NH_4)_2S_2O_8处理活性炭对储能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明 江;“漂亮”的治污杀手[N];中国商报;2004年

2 何应松;净化室内空气“黑钻金乌碳”是一绝[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黄宇;为了人们饮水健康[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辉 林泽攀 王建兰;让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高品质需求[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剑峰;陶瓷基孔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刘恩海;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周旭健;多孔碳材料对二VA英吸附特性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史宸菲;树脂基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水源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黄杨;活性炭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吸附行为的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王玉新;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解立平;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03年

8 代晓东;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修饰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孙康;果壳活性炭孔结构定向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杨继亮;活性炭在卷烟滤嘴及烟草加工废水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奕坚;成型活性炭的银离子吸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苗东旭;玉米芯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二价锌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崔颖;以芦苇为原料多种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双双;活性炭改性对气相污染物甲醛及氨吸附去除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勇;无患子残渣活性炭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大龙;配煤法烟气脱硫活性炭的制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黄珊珊;HyperCoal基活性炭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曾乐;聚酰亚胺基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侯德粉;活性炭改性及其对含氢混合气吸附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微;碱活化石油焦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插层钾的脱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13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613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2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