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两亲性低聚物的合成及其聚集体结构的分析
本文选题:自组装 切入点:纳米结构 出处:《延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功能纳米材料含有有序的内部结构,能够使其性能不断增强,因此,分子级的超分子材料在超分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被广泛的研究,所以由嵌段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备受关注。在聚合物材料中,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包含亲、疏水性嵌段,可以自组装成各种核壳结构的纳米聚集体。这些聚集体包含一个特定结构的刚棒嵌段,通过调节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材料功能化,作为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他们有显著的潜在价值,如生物化学、分子电子学领域,仿生化学、材料科学。本文设计合成了直线型和V型同分异构体分子以及刚棒嵌段中心含甲基的V型嵌段低聚物,通过核磁(1H-NMR)、飞行质谱(TOF-MASS)、差式热量扫描仪(DSC)、小角X射线散射(SAXS)、偏光显微镜(POM)等对这些化合物在本体状态下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动态光散射实验(DLS)、圆二色谱(CD),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仪器对目标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体形貌进行了分析,主要讨论了刚棒的形状、柔性链长度、柔性链横截面积等因素对目标分子在本体中自组装行为和水溶液中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Abstract]: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contain ordered internal structures, which can enhance their properties.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s of supramolecular materials in the field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polymer materials,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blocks. They can be self-assembled into nanoaggregates of various core-shell structures. These aggregates contain a rigid bar block with a specific structure, functionalizing the material by adjusting the intermolecular force, as a new type of nanoscale functional material. They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values, such as biochemistry, molecular electronics, bionic chemistry, material science. In this paper, we hav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linear and V-type isomers and V-shaped block oligomers with methyl in the center of the rigid bar block.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these compounds in bulk state has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1H-N NMR, TOF-MASS, differential heat scanner, 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 (SAXS), polarizing microscope (POM), etc.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these compounds has been studied by UV-Vis spectra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The aggregation morphology of the target molecule in aqueous solution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experiment, circular dichroism (C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The shape of the rod and the length of the flexible chain wer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the flexible chain on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the target molecule in the bulk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aggregates in aqueous solution.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淇;王卓识;陈铁;金龙一;;刚棒-线团两亲性分子的水溶液自组装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杨建平;巨晓洁;褚良银;;两亲性环糊精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1期
3 王国建;顾贤科;;两亲性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年12期
4 苏晶;张玲;伍青;;两亲性树状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5 罗国斌,柳汀汀,于安池,赵新生,应立明,武登国,黄春辉;AFM研究双链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现象(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6 李洪启,赵生敏,刘丹,谭干祖,俞贤达;非两亲性四硫代富瓦烯导电LB膜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7 李惠云;刘院英;王绍梅;郭金福;;两亲性含钛介孔KIT-1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8 贺学忠,周亚琳,王令萱,黎甜楷,张曼华,沈涛;TC_(16)PyP(4)/AnQ混合LB膜结构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9 杨文胜,姜月顺,柴向东,李铁津,符连社,张洪杰;含有识别基团的两亲性给-受体型分子的聚集行为[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1年02期
10 尉志武;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协同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军;张平;巴信武;;两亲性分子聚集驱动力的统计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佳玮;刘一流;吴光鹭;张希;;超两亲性分子的层状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志毓;任碧野;刘新星;童真;;线形聚合物—树枝状两亲性分子自组装复合物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高红飞;孔雷阳;武娜;程晓红;;炔键噻吩波拉两亲性分子的合成与液晶行为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刘利彬;李天铎;Myongsoo Lee;;非手性两亲性分子到手性组装体的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车顺爱;许冬冬;韩璐;;芳香基团功能化的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单晶相多级孔道分子筛[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7 喻国灿;姚勇;黄飞鹤;;基于柱芳烃的两亲性分子和超分子两亲性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8 吴富根;王楠楠;尉志武;;红外光谱揭示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相变过程的区域协同性[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巴信武;刘进军;王海军;;高分子链与两亲性分子作用的相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喻国灿;黄飞鹤;;生物相容性两亲性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在细菌细胞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鑫;PMAP-36的分子改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许冬冬;新型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多级孔分子筛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黄哲昊;两亲性多肽的二氧化硅矿化及其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区域协同性[D];清华大学;2011年
5 马静;两亲性聚乙二醇大单体改性pH敏感水凝胶及其对难溶性药物的装载与控释[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梁清;两亲性杯芳烃的自组装及其纳米杂化体系的构筑[D];复旦大学;2012年
7 徐蕊;两亲性分子粗粒化力场的开发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刚;两亲性氟硼二吡咯的超分子聚集体构筑及生物成像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2 童林娟;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龙莹莹;基于分子印迹识别两类天然两亲性化合物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王硕;基于谷氨酸的两亲性树状肽合成及其自组装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婷;两亲性孪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杨乐;新型两亲性氟硼二吡咯染料的合成及自组装性质[D];天津大学;2015年
7 鹿振武;两亲性蛋白质—高分子杂化体的制备及其自组装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8 张新丽;在空气—水界面上壳聚糖衍生物的两亲性及其与组胺相互作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夏亭;两亲性接枝聚膦腈的合成及性能[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安国;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的纳微囊泡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82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68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