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澎溪河流域 + 土地利用变化 ; 参考:《武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其水质状况对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重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的成败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活动的加强,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产生大量的非点源污染物进入河流,对库区河流水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典型流域澎溪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WAT模型模拟澎溪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流域下垫面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规律,并从水文响应单元(HRU)尺度分别探讨土地利用、土壤和坡度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剖析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分布规律,从而为该流域以及三峡库区其他流域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取得的成果如下:1.基于澎溪河流域的DEM、土壤、土地利用及气象数据,构建澎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SWAT模型,利用2010-2014年实测水文、水质数据对模拟的流量、总氮和总磷浓度进行参数率定与模型验证,率定期与验证期的R2和ENs均在0.71以上,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满足研究区域模型模拟的要求。2.利用验证后的SWAT模型模拟澎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2010-2014年的总氮、总磷负荷的时间分布随降雨变化而变化,总氮、总磷负荷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和0.768,总氮负荷较总磷负荷深受降雨影响。流域污染负荷高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干支流河道两侧地势低洼区,尤其是东河中下游和入长江口沿岸河道最大。3.澎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从2000-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林地,由占流域面积的47.79%增加到61.58%,增加了 13.79%;耕地、草地面积变化较大,分别由占流域面积的31.89%、19.63%减少到24.75%、11.96%,分别减少了 7.14%、7.69%,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大。4.基于2000年、2013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探讨下垫面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2013年土地现状下模拟结果中除流量外总氮、总磷负荷均小于2000年。基于模型HRU输出结果探讨不同坡度与土壤条件下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氮磷负荷,得出在流域坡度和土壤类型相同的情况下,耕地的负荷最大,总氮和总磷的年均负荷分别为1631.47t和146.34t。
[Abstract]: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erve of fresh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ts water quality is safe for the produc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ational major water transfer project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has a profound imp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 land us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into the river,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reservoir area. Taking Penghuxi River, a typical watersh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WAT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in the Penghuxi River Basin, and the influence law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 on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soil and slope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scale of hydrological response unit (HRU),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 was analyzed. Therefore, it provides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for r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and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the basin and other watershed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Based on the demm, soil, land us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of Penghuxi River Basin, a SWAT mode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enghuxi River Basin was constructed. The simulated discharge,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and verified by the measured hydrology and water quality data from 2010 to 2014. The R 2 and ENs of the periodic rate and the verification period are both above 0.71, which has good simulation accuracy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gional model simulation. 2. The SWAT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enghuxi River Basin. The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load time distribution varied with rainfall.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otal phosphorus load and rainfall were 0.783 and 0.768 respectively. The area with high pollution load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lying areas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tributaries of the basin,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East River and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From 2000 to 2013, the biggest change of land use area was forest land, which increased from 47.79% to 61.58%, increased 13.79%,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changed greatly. From 31.89% of the basin area to 24.75% 11.96%, the area decreased 7.14% and 7.69%, and the other land area changed little. 4. Based on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mulation of land use status in 2000 and 2013, the effects of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s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were discussed. The total nitrogen load and total phosphorus load i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 2013 were all smaller than those in 2000 except discharge. Based on the HRU output results of the model, the average annu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s of land use types under different slope and soil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load of cultivated land was obtained under the same slope and soil types in the watershed. The average annual loads of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1631.47 t and 146.34 t respectively.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贵宝,尹澄清,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2 阮晓红,宋世霞,张瑛;非点源污染模型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人民黄河;2002年11期
3 郑一,王学军;非点源污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王伟武,朱利中,王人潮;基于3S技术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定量模型及其研究展望[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6期
5 胡雪涛,陈吉宁,张天柱;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6 夏立忠,杨林章;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与控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7 胡艳,张红举;非点源污染计算与控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8 付永锋,陈文辉,赵基花;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J];山西水利科技;2003年03期
9 曹凤云,赵玉梅;非点源污染研究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1期
10 黄虹,邹长伟,陈新庚;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南江;张立争;李卫东;;淮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对策研究[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唐从国;刘丛强;;乌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谈俊益;邵孝候;吴俊峰;陈丽娜;李圆圆;文涛;;非点源污染定量化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朱建国;郭红岩;王晓蓉;;非点源污染研究及控制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5 朱娟;;对我国非点源污染状况的考察及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6 冷罗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法律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郑一;;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管理的不确定性研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泓熹;;石家庄市水库汇水区非点源污染调查与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朱颜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张春玲;;陕西省汉江、丹江非点源污染及控制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耀兵;控制和治理非点源污染[N];中国渔业报;2005年
2 李洁尉;不让非点源污染再肆虐[N];广东科技报;2002年
3 记者 杨亚非 特约通讯员 李德旺 王孟;我国成功掌握水污染“细菌源追踪”技术[N];人民长江报;2008年
4 李红梅;美国如何治理非点源污染[N];中国水利报;2009年
5 记者 张岩;陕西建成首个非点源污染防治综合监测体系[N];黄河报;2011年
6 特约通讯员 秦延安;陕西建成首个污染监测体系[N];人民长江报;2011年
7 杨亚非 李德旺 王孟;准确监测农业粪便污染[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云芬;科技为非点源污染防控提供指导[N];云南日报;2009年
9 李怀恩 胥彦玲 蔡明(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渭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魏怡兰 通讯员 谭恺昌;明年或实现水体透明度超50厘米[N];惠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良;基于SWAT模型的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朱红雷;面向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邓琮;基于RS和GIS的旭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祥义;三峡库区龙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姜晓峰;阿什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布特征解析与防控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朱乾德;平原水网农村生活区非点源污染流失规律与防控措施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Zaheer Iqbal;[D];河海大学;2003年
8 胥彦玲;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陕西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庞靖鹏;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拟[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韩成伟;寒冷地区非点源氮磷环境行为与模拟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健;张家港市西片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与治理[D];河海大学;2004年
2 刘敏;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亚敏;非点源污染的总量控制研究和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杨一帆;基于HSPF模型的宜兴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模拟相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巴特;基于实时GIS的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时空过程模拟平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曾俊;基于SWAT模型的沙颍河上游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余翔;气候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8 张学慧;汾河水库流域非点源特征及污染贡献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宋文博;伊通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及不确定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钟建兵;三峡库区种植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97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179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