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基于PCR-TGGE技术研究不同热处理对牛乳杀菌效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09 07:30
【摘要】:新鲜牛乳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通过加热杀菌是现代乳品加工的重要手段,然而,加热杀菌尤其是过量加热杀菌又会对牛乳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造成破坏,导致乳制品营养损失。而当前乳品加工过程中采用的加热杀菌工艺和技术参数,都是基于过去传统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获得和评价的,而随着近年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将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阶段。研究表明,传统的纯培养技术只能够观察到低于实际1%的微生物,而超过99%的微生物实际上我们过去都忽略掉了。在乳品加热杀菌强度和工艺参数的制定上,同样忽略了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精确的。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宏基因组学技术方法,通过对不同加热杀菌处理牛乳工艺和参数进行修正,以获得较为客观、精准的加热杀菌工艺及参数,对于最大程度降低牛乳中热敏营养物质损失,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生产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某大型乳品企业采集的标准化新鲜牛乳为原料,分别在实验室、乳品生产线采用微波、巴氏杀菌、高温短时不同加热杀菌处理,再分别利用传统纯培养技术和PCR-TGGE技术测定各样品中的细菌总数、微生物宏基因组,对比分析其杀菌效果,同时对各处理的牛乳样品的乳品企业常检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3组不同杀菌条件杀菌处理后牛乳中细菌总数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对细菌总数下降不明显、相同细菌总数且较高杀菌强度组别,选取9个微波杀菌处理、9个实验室条件巴氏低温长时杀菌处理、7个乳品规模生产条件下巴氏短时高温杀菌处理,共25个处理,分别提取各条件杀菌前后牛乳中微生物宏基因组,通过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16SrDNA序列测定、比对、同源性分析等,进一步判定各组处理杀菌效果。2.不同微波杀菌处理研究表明,随着微波强度和杀菌结束时牛乳温度的升高,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小,以达到饮用牛乳的要求,杀菌的最终温度在27℃时,虽然微波强度和处理时间不尽相同,但牛乳样品中检测出的微生物为七种,且包含大肠杆菌;而在最终杀菌温度为10℃的三个样品中,随其他条带的变化不尽相同,但代表大肠杆菌的条带消失了。从环保和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在700w的条件下,加热38s时杀菌条件最佳。3.实验室条件下低温长时巴氏杀菌处理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总体上在减少,但存在着时间太长而导致的能源浪费和营养的损失。分析TGGE指纹图谱表明,在杀菌程度不足时,牛乳中会存在假单胞菌有害微生物且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过高。在经济环保的前提下适合牛乳实验室条件下巴氏杀菌的最佳条件是在62℃下加热45min的,若对牛乳品质有更高要求,可以采用65摄氏度,处理45min或是68℃处理30min。4.规模生产条件下巴氏短时高温杀菌处理研究表明,随着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的上升,纯培养的微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共六组满足条件。而72℃处理15s、85℃处理15s和95℃处理5s的样品的泳道上只剩下一个条带,无论是从菌落总数的角度,还是PCR-TGGE测定结果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三者的差别均不大,结合前面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可知,在保证杀菌效果一定的基础上,可选取更低强度的杀菌处理,选取72℃处理15s或95℃处理5s即可达到传统的杀菌目的,同时又可降低牛乳营养,节能减排。因此,建议实验室小规模对牛乳进行杀菌时,可采用62℃下加热45min,若是采用微波杀菌则可以选择在700w的条件下,加热38s,使得最终杀菌温度到达100℃。规模生产条件下巴氏短时高温杀菌处理在72℃处理15s或95℃处理5s。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25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幸开;袁耀明;;影响奶牛乳蛋白生产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奶牛;2006年12期

2 朱彦群;倪群;;牛乳中蛋白质的快速测定[J];现代食品科技;2006年01期

3 刘婷;姜金斗;刘宁;;3种毛细管电泳方法分析牛乳蛋白的比较[J];食品科技;2007年08期

4 孙鹏;王俊;王加启;;牛乳掺假物质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奶牛;2009年09期

5 崔胜;关于奶牛乳蛋白性状的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6 许建香,张智武;水解牛乳蛋白技术及其产物的功能特性[J];中国乳品工业;2005年05期

7 杨雪峰,高腾云,王清华;利用乳过氧化物酶体系保鲜生牛乳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8 张忠华;吴少雄;柳陈坚;殷建忠;;婴幼儿牛乳蛋白过敏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08年11期

9 宋宏新;潘洁;薛海燕;;牛乳蛋白抗原性研究现状概述[J];中国酿造;2011年01期

10 谢琳;董向华;褚庆环;张佳程;;热处理对牛乳蛋白还原性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鹏;王俊;王加启;;牛乳掺假物质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梅;不同泌乳期人乳与牛乳中非酪蛋白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2 田雯;功能性氨基酸(亮氨酸和精氨酸)对奶牛乳蛋白合成调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3 朱雯;粗料来源对奶牛乳蛋白前体物生成与生产性能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李延华;牛乳加热及乳粉加工中热相关工艺对氧化风味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伟军;牛乳加热及乳粉热相关工艺对蛋白聚合及凝固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雨辰;牛乳的酶凝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宋慧敏;热处理对牛乳风味及保藏品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顾采东;基于PCR-TGGE技术研究不同热处理对牛乳杀菌效果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4 姜潮;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牛乳掺假快速检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5 杜淑霞;奶茶中茶多酚的检测及其与牛乳蛋白的互作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孙琦;牛乳热加工特性及其盐类平衡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王磊;牛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8 方海田;牛乳中可见白色颗粒的结构及其成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歌;牛乳和羊乳蛋白质差异比较及检测方法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亭;乳肉兼用型牛牛乳品质特性及其在干酪加工中的应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58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258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3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