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瞬态压力脉动特性
本文关键词: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瞬态压力脉动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气固分布器+流化床层”特殊出口构型的提升管称为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由于出口结构对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的约束影响,致使其工业运行时系统提升管路振动较大,进而影响了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已有研究证实,管路中流体压力脉动是引起管线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本项目借助大型冷模实验及瞬态信号处理的时域、频域分析方法,研究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瞬态压力脉动特性,并得到以下认识:零床层操作模式下,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整体上呈低频/高幅和高频/低幅的特征,颗粒进料脉动是导致提升管内压力脉动的主要原因,其主频在2 Hz以内。有床层操作模式下,压力脉动信号呈低频/高幅、高频/高幅和高频/低幅的特征,颗粒进料脉动和“气固分布器+流化床层”出口结构导致的气流脉动是引起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的主要原因;颗粒进料脉动主导压力脉动的主频仍在2 Hz以内,气流脉动主导压力脉动的主频分别在10 Hz和21 Hz附近;在稀相输送状态下,气流脉动是提升管内压力脉动的主导因素;在快速流态化状态下,提升管下部的压力脉动由颗粒进料脉动主导,上部的压力脉动由气流脉动主导。组合约束型提升管不同轴向区域的压力脉动强度及其随操作条件的变化,与各区域在不同流动状态下压力脉动的主导因素有关;有床层操作下,“气固分布器+流化床层”出口结构导致的气流脉动是引起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显著增加的原因;操作中,通过增大固气比、提高提升管内固体浓度的方式,可降低气流脉动引起的压力脉动。
【关键词】:提升管 出口约束 压力脉动 标准偏差 功率谱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55.8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2 流态化技术概述及流型分类9-11
- 1.3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1-13
- 1.3.1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的应用现状11-12
- 1.3.2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进展12-13
- 1.4 流化床压力脉动的研究现状13-17
- 1.4.1 流化床压力脉动信号的分析方法14
- 1.4.2 低气速流态化体系压力脉动的研究现状14-17
- 1.4.3 高气速流态化体系压力脉动的研究现状17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7-19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分析方法19-35
- 2.1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实验装置及流程19-20
- 2.1.1 实验装置19-20
- 2.1.2 实验流程20
- 2.2 提升管测点布置20-21
- 2.3 压力脉动数据采集系统21-22
- 2.4 输送介质特性及操作工况22-23
- 2.5 主要操作参数的测量23-25
- 2.5.1 表观气速的测量23
- 2.5.2 颗粒循环强度的测量23-24
- 2.5.3 床层料位控制24-25
- 2.5.4 压力脉动信号采集25
- 2.6 压力脉动信号的处理方法25-27
- 2.6.1 时域分析25-26
- 2.6.2 频谱分析26
- 2.6.3 小波去噪分析26-27
- 2.7 本研究压力脉动信号的预处理27-35
- 2.7.1 滤除奇异点28-29
- 2.7.2 压力信号标准化处理29-31
- 2.7.3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平滑滤波的尝试31-32
- 2.7.4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分析32-35
- 第三章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瞬态压力脉动强度35-53
- 3.1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状态随操作条件的变化35-37
- 3.2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源的分析37-39
- 3.3 压力脉动强度沿提升管轴向的分布39-42
- 3.3.1 零床层操作模式下压力脉动强度沿提升管轴向的分布39-40
- 3.3.2 有床层操作模式下压力脉动强度沿提升管轴向的分布40-42
- 3.4 操作条件对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的影响42-47
- 3.4.1 单气相时表观气速对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影响42-43
- 3.4.2 气固两相时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随表观气速的变化43-45
- 3.4.3 气固两相时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随颗粒循环强度的变化45-47
- 3.5 “气固分布器+流化床层”对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的影响47-51
- 3.5.1 气固两相时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随流化床层高度的变化47-49
- 3.5.2 气固两相时提升管内压力脉动强度随分布器开孔率的变化49-51
- 3.6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压力脉动的功率谱分析53-75
- 4.1 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信号的时频转换53-54
- 4.2 零床层操作模式下的功率谱密度分析54-60
- 4.2.1 不同颗粒循环强度下的功率谱密度分布54-57
- 4.2.2 不同表观气速下的功率谱密度分布57-60
- 4.3 有床层操作模式下的功率谱密度分析60-67
- 4.3.1 不同颗粒循环强度下的功率谱密度分布60-64
- 4.3.2 不同表观气速下的功率谱密度分布64-67
- 4.4 “气固分布器+流化床层”影响的功率谱密度分析67-73
- 4.4.1 不同床层高度下功率谱密度分布67-70
- 4.4.2 不同气固分布器开孔率下的功率谱密度分布70-73
- 4.5 本章小结73-75
- 第五章 结论75-77
- 参考文献77-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亮功;;干气作提升管预提升介质的效果[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2年11期
2 钮根林,杨朝合,徐春明,山红红,张建芳;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内反应历程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年03期
3 王瑜,钮根林,杜峰,孙昱东,杨朝合,徐春明;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在线取样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刘会娥,杨艳辉,魏飞,金涌;提升管-下行床耦合反应器内颗粒混合行为[J];化工学报;2002年03期
5 杨开研,牛芬萍,赵永明;FCCU提升段操作对反应的影响[J];天然气与石油;2005年02期
6 蔡飞鹏,宋文惠,孙国刚,时铭显;提升管内多股交叉射流的数值模拟[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向辉;高士秋;宋文立;许友好;张久顺;;操作条件对双循环回路变径提升管压降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8 谭宏涛;董干国;魏耀东;时铭显;;γ射线衰减技术在提升管内颗粒浓度测量上的应用[J];过程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9 董艳红;;优化提升管剂油接触状态,达到最佳效果[J];应用能源技术;2008年05期
10 姚文涛;;双提升管工艺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应用[J];山东化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海峰;杨朝合;徐令宝;刘熠斌;;新型变径提升管压力变换规律研究[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范怡平;时铭显;叶盛;卢春喜;孙国刚;;多股射流在提升管内的扩散与流动[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王向辉;高士秋;宋文立;许友好;张久顺;;双循环变径提升管内流动特性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王文婷;马达;;催化裂化装置两段提升管的技术改造[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范怡平;杨志义;许栋五;卢春喜;时铭显;徐春明;;催化裂化提升管进料段内油剂两相流动混合的优化及工业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雷世远;张振千;;新型RFCC进料段技术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减一线、常三线等进提升管回炼对催化产品的影响[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天津;陈凤;何学东;陈文胜;罗杰;黄志勇;;吸收球气力输送提升管固相附加压损试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9 阮宇军;卢春喜;时铭显;;不同粒度分布高硫焦颗粒在新型组合提升管燃烧器内流动特性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彦涛;杨欣静;;小流量空气提升应用于料液输送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核化工学术交流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罗全;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管控水平[N];兵团日报(汉);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玉t,
本文编号:269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6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