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麦麸酯酶的制备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04:33
【摘要】:酯酶是能够使酯键分解,生成酸和醇一系列酶的总称。植物酯酶是植物不同部位、各个成长时期的细胞组成成分,是羧酸酯水解酶类一种。植物酯酶能够使α-乙酸萘酯水解生成乙酸和α-萘酚,显色剂与α-萘酚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氮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磷类农药会抑制植物酯酶酶活力,因此通过植物酯酶酶活力的抑制程度判断农药的残留量。本研究以麦麸为植物酯酶的提取原料,对麦麸酯酶的分离及纯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纯化后的麦麸酯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底物为a-乙酸萘酯,显色剂为固兰B盐,考察吸收波长、缓冲液pH、温度、SDS浓度、底物浓度、显色剂浓度及用量对麦麸酯酶单位酶活(U/mL)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实验确定的麦麸酯酶的最佳酶活力测定条件为:缓冲液pH值7.2、底物a-乙酸萘酯浓度8×10-44mol/L、恒温水浴温度40℃,SDS浓度4.25%;单位酶活力达16194.35U/mL。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值相符,证明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到的麦麸酯酶酶活力测定工艺参数是可行的。2.以NaNO3-磷酸缓冲液为溶剂对麦麸酯酶进行水浴静置提取,分析提取液pH值、外加无机盐种类及浓度、料液比、时间及温度等提取因素对麦麸酯酶单位酶活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试验,进一步研究了NaNO3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3个因素及交互作用对麦麸酯酶单位酶活(U/mL)的影响,确定麦麸酯酶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NaNO3浓度0.15mo1/L、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60min,此条件下单位酶活的预测值为23338.0U/mL,验证值为23018.7U/mL达到预测值的98.63%。3.采用PEG/(NH4)2SO4双水相体系萃取麦麸酯酶粗酶液,通过考察不同聚乙二醇分子量、聚乙二醇浓度、无机盐种类、无机盐浓度、体系pH和外加无机盐离子强度对麦麸酯酶总蛋白分配系数、酶活回收率、纯化倍数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萃取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PEG1000质量浓度为21%、(NH4)2SO4质量浓度为]8%、pH4.4。回归方程预测双水相萃取纯化倍数可达到2.9208,三次验证实验的平均纯化倍数为2.9190,达到预测值的99.93%。4.麦麸酯酶经硫酸铵分段沉淀、透析及SephadexG-200凝胶层析,收集酶液超滤浓缩,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蛋白含量,酶的比活力为289.14 U/mg.回收率为47.7%,纯化倍数为16.17。经SDS-PAGE电泳,利用蛋白分析软件计算出麦麸酯酶的分子量约为26.0KDa。5.对纯化后的麦麸酯酶进行了基本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24nm和280nm,最适反应温度为30℃,温度稳定范围为25-40℃,最适pH为8.0,pH稳定范围在4.0-8.0,Cu2+、Mg2+、Ca2+、Al3+柠檬酸钠、四硼酸钠均对麦麸酯酶有抑制作用,而Fe2+、Mn2+、柠檬酸、硫酸铝钾对该酶有激活作用;麦麸酯酶以α-乙酸萘酯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值分别为0.85mg·ml-1和0.93mg·mL-1·min-1。4℃时,麦麸酯酶半衰期为10.4天,而25℃时,酯酶半衰期为8.6天。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01.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麦麸市场疲软[J];商场现代化;1984年09期

2 朱克庆;陈峰;;探究麦麸馒头的品质与功能特性[J];粮食加工;2017年03期

3 陶春生;王克俭;石文天;陈存社;;麦麸粉及水的含量对面团黏度的影响[J];食品工业;2017年07期

4 廖运华;养猪喂麦麸应注意的问题[J];养殖技术顾问;2003年09期

5 李莹;周中凯;王俊轩;;天然麦麸、富GABA麦麸对高脂饮食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7年07期

6 陶春生;;麦麸粉及水的含量对面团黏度的影响[J];现代面粉工业;2017年05期

7 吴凡;食用麦麸加工[J];农民致富之友;2000年10期

8 翟洪民;麦麸喂猪要适量[J];农村养殖技术;2005年08期

9 魏锁成;;麦麸用作产蛋鸡的替换饲料[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10 李煜强;;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雪竹;毛淑杰;李先端;;麦麸的现代研究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欧仕益;郑妍;刘子立;包惠燕;张宁;;不同麦(麦夫)材料吸附脂肪和胆圆醇的研究[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欧仕益;郑妍;刘子立;包惠燕;张宁;;酵解和酶解麦麸吸附脂肪和胆固醇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朱咸浩;;双水相萃取法的研究现状与应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磊磊;;超声辅助双水相萃取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栀子中提取分离京尼平苷[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分会场: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及新技术[C];2014年

6 刘子立;欧仕益;;离子交换法纯化阿魏酸的研究[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长增;荆俊;王键吉;;氨基酸离子液体的结构对其双水相萃取性能的影响[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孙虎山;王宜艳;;栉孔扇贝血淋巴中酯酶活性及其性质[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梁珊;李小凤;廖文镇;汪勇;;功能性低聚糖分离纯化研究进展[A];“健康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魏荣卿;刘晓宁;;单分散聚合物介质在生物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t

本文编号:2761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761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