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新能源无取向电工钢退火工艺的研究
【学位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G161
【部分图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降到10ppm以下。图1-1无取向电工钢的生产流程图[13](2)炉外冶炼和精炼炉外冶炼利用顶底复合吹炼可使碳含量降到0.005%以下,在转炉冶炼过程中,钢中碳含量仅能达到0.1%左右,如果在进行脱碳,需炉外精炼后在进行脱碳过程,炉外精炼还可以去除其它一些杂质元素,如H,N,O,S等。(3)连续浇注连铸法比以前模铸法成材率更高,浇铸温度和速度都是浇注的重要因素,浇注温度一般控制在1550-1580℃之间,在无取向电工钢中,硅含量越高,浇注速率也越校(4)热轧热轧工艺对对后续常化,冷轧,退火无取向电工钢的组织,织构,铁损,磁感应强度和力学性能都有显著影响,常见的热轧粗轧为4~6道次,精轧5~7道次,粗轧各压下率在20~40%之间,精轧第一道次压下率在30%以上,随后各道次依次降低,最后一道次为10~20%。(5)常化同样,常化工艺对成品最终性能产生影响,中国专利文献CN107746941A,CN102392198A采用950~1050℃保温2~5min工艺进行常化。常化工艺生产无取向电工钢的目的:(1)调整热轧板组织,使其发生完全再结晶;(2)降低热轧板的变形抗力,为冷轧做准备。(6)酸洗酸洗过程采用15%HCl的水溶液,水温控制在70~90℃,时间大约为8min,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去除表面氧化铁皮。(7)冷轧冷轧一般为6~8道次,厚度由2~3mm轧至0.5mm,冷轧压下率为75-85%,前几道次压下率为30%左右,最后压下率约10%以控制板型。(8)脱碳碳是引起硅钢服役过程中产生磁时效的主要原因,所以硅钢中C含量越少,磁性能越好。硅钢脱碳退火过程中,表面碳原子在高温条件下获得足够的能量,与炉内水蒸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表面碳原子含量降低,由于硅钢中心和表层存在C原子浓度差,中心层的原子向表面扩散,继续与水蒸气反应,从而降低整个钢带的C含量。在脱碳退火炉中,硅钢表面的脱C反应式(1-1):C(s)+H2O(g)H2(g)+CO(g)(式1-1)张晨[16]等人研究了含0.051%wt取向硅钢的退火工艺,分析了在825℃条件下不同退火时间的脱碳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气氛30%H2和70%N2,时间7min,水温70℃的工艺时,脱碳效果基本满足工艺要求。韩国浦项[17]报道了一篇C含量为0.031%wt的低温电磁钢板的退火工艺,将冷轧板酸洗去除氧化铁皮后置于850℃,脱碳退火时间为185s所用混合气氛为25%H2+75%N2,脱碳退火基本满足工艺要求。图1-2不同脱碳退火时间和温度与脱碳效果的关系[18]杨守洲[18]等人研究了C含量0.07%wt,0.65mm厚硅钢不同退火温度和时间对脱碳的作用。结果表明,0.65mm厚的钢带在830℃条件下保温5min,中心部位的碳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提高钢的力学性能。2.元素Nb和Ti是强烈抑制高强度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的元素,为了增加Nb和Ti的固溶强化的作用,钢中的C、N等非金属元素应尽可能的降低。相比于未添加Nb和Ti的钢的力学性能,添加0.001%Nb和Ti的抗拉强度显著提高,并且随着含量进一步提升,强度有所上升,Nb的强化效果比Ti的效果好。如图1-4所示[41]。图1-3不同轧制道次与高强度无取向硅钢力学性能的关系[39]表1-1无取向电工钢SXRC的磁性能和力学性能[40]级别板厚/mmW10/400(W/kg)δs(RD/TD)MPaδb(RD/TD)MPa新产品690MPa0.35mm46659/705768/766SXRC0.27mm49761/834842/851780MPa0.35mm51743/807833/8550.50mm53724/779818/837图1-4不同Nb,Ti含量(%)与无取向硅钢力学性能的关系[41]吕学钧[42]探讨了P含量对无取向电工钢力学性能的作用,得出,钢中P含量的增加,成品试样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缓慢上升,延伸率开始快速上升而后开始出现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退火温度和时间对镀锡基板性能的影响[J];梅山科技;2017年04期
2 何志坚;施立发;夏雪兰;;退火温度对驱动电机用薄规格硅钢磁性能及组织的影响[J];安徽冶金;2018年02期
3 姜世勇;;退火温度对半工艺无取向电工钢产品组织性能的影响[J];电工材料;2019年05期
4 罗来辉;李耀辉;徐向棋;;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的影响[J];钢铁钒钛;2007年03期
5 黄维德;;钼片退火温度的研究[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5年03期
6 K.Hülse ,邓炬;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冷轧工业钛带再结晶和性能影响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6年06期
7 何方;刘清友;孙新军;项金钟;;罩式退火炉退火温度对Q235冷轧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0年01期
8 浦绍康;祝聪训;潘燕芳;;降低深冲08Al薄板退火温度的可行性研究[J];钢铁研究;1989年02期
9 陈丽丽;;退火温度和时间对稀土处理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综合磁性能的影响[J];上海金属;2017年03期
10 刘舒;谢敬佩;李继文;孙浩亮;王爱琴;马窦琴;王凤梅;;退火工艺对W-20%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超;无取向电工钢热精轧相变及其对板形的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2 蒋光炜;汽车用含磷高强IF钢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3 潘恩宝;高品质冷轧汽车钢退火工艺与组织性能控制[D];东北大学;2017年
4 赵建果;TiO_2及稀土掺杂TiO_2基材料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宁安刚;热作模具钢中纳米级析出物及钢的综合强化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中武;定向再结晶及其动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郭文明;再结晶碳化硅烧结机理及其材料性能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兵;稀土新能源无取向电工钢退火工艺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20年
2 李郡;离子束轰击及退火温度对二硫化钨纳米摩擦学行为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王白冰;Fe-Mn-Al-Si系冷轧轻质钢退火组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9年
4 陶志祥;退火温度对CF/LDPE多孔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张翀;Fe_3Si/绝缘层/Si多层结构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6 任贤达;山火过后退火温度对导线力学性能和疲劳寿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7 程帅朋;TA10钛合金镦拔工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
8 李晓旭;不同的退火温度对冷轧304不锈钢组织性能的影响[D];东北大学;2012年
9 陈光;IF钢低温退火工艺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9年
10 蒲春雷;冷轧低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组织、织构对其磁性能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5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6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