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0 12:45
   土钉墙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设备简单,自承能力好和造价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坑、边坡等的支护中。虽然土钉墙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传统土钉墙在材料选用上,选用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完成支护结构,而这两种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施工完成后不可回收利用,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其次在施工工艺上,土钉墙喷射混凝土面层,会造成扬尘,污染空气,不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和北京市“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和解决传统土钉墙存在的问题,研发绿色土钉墙,绿色土钉墙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本文对绿色土钉墙进行结构构造设计、受力变形分析、施工工艺研究和经济性分析,以期将绿色土钉墙推广到工程实际应用中。针对此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有:(1)研发两种新型土钉墙支护体系,提出绿色土钉墙的概念。绿色土钉墙支护体系由不同的构件组成,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对绿色土钉墙的各组成构件进行了研究。(2)结合实际工程,对应用到该工程中的土钉长度、面板厚度、连接杆厚度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比选。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绿色土钉墙的支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了土钉的轴力变化和基坑的位移变化情况,并与传统土钉墙的土钉轴力和基坑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绿色土钉墙代替传统土钉墙的可行性。(3)应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对绿色土钉墙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对基坑当中阴角、阳角和基坑中的高低跨处的处理进行了配板设计的研究,并通过三维图型展示了出来。(4)结合工程实例,对绿色土钉墙和传统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进行了造价分析,分析可得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造价最高,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最低,绿色土钉墙造价比传统土钉墙造价高主要是因为原材造价高,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来降低造价;绿色土钉墙造价虽高,但社会效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从设计、施工、生产、运输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
【学位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U753
【部分图文】:

剖面图,土钉墙,剖面图


第1章绪论1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土钉支护技术又称为土钉墙或喷锚支护,主要是通过对原状土体进行加筋,形成一种挡土结构,常用于土体开挖过程中的边坡加固[1]。目前施工现场常用的土钉墙由混凝土面层、土钉、和原位土体构成[2~3],其剖面图和结构构造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土钉墙受力机理,目前已经有很多种理论,接下来主要介绍其中三种岩土界内共认的理论[4~8]:(1)补强理论[4,8]:①在土钉墙中,土钉起加筋的作用,与土体共同受力,以此来提高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3];②在土钉墙中,土钉起到受力,土钉与原状土共同承担全部应力[3];③在土钉墙中,土钉起到传递应力的作用,将土体由于变形或即将变形产生的应力传递到稳定区域,降低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④面层对边坡变形起约束作用。(2)挡土墙理论:通过布置土钉,使原状土与土钉形成一个整体,依靠形成的整体自重抵挡土压力,与重力式挡墙结构形式及特点相似。(3)锚杆理论:施工完成的土钉墙,依靠土钉与岩体的结合力,保证边坡的稳定,其作用的形式、特点与锚杆类似。对于面层的受力机理,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1)面层不考虑受力:目前土钉墙设计中,面层按构造作用设计,不考虑受力大小;图1-1土钉墙剖面图Fig.1-1Sectionofthesoilnailwall图1-2土钉墙结构构造示意图Fig.1-2Schematicdiagramofthesoilnailwallstructure

示意图,土钉墙,示意图,面层


第1章绪论1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土钉支护技术又称为土钉墙或喷锚支护,主要是通过对原状土体进行加筋,形成一种挡土结构,常用于土体开挖过程中的边坡加固[1]。目前施工现场常用的土钉墙由混凝土面层、土钉、和原位土体构成[2~3],其剖面图和结构构造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土钉墙受力机理,目前已经有很多种理论,接下来主要介绍其中三种岩土界内共认的理论[4~8]:(1)补强理论[4,8]:①在土钉墙中,土钉起加筋的作用,与土体共同受力,以此来提高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3];②在土钉墙中,土钉起到受力,土钉与原状土共同承担全部应力[3];③在土钉墙中,土钉起到传递应力的作用,将土体由于变形或即将变形产生的应力传递到稳定区域,降低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④面层对边坡变形起约束作用。(2)挡土墙理论:通过布置土钉,使原状土与土钉形成一个整体,依靠形成的整体自重抵挡土压力,与重力式挡墙结构形式及特点相似。(3)锚杆理论:施工完成的土钉墙,依靠土钉与岩体的结合力,保证边坡的稳定,其作用的形式、特点与锚杆类似。对于面层的受力机理,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1)面层不考虑受力:目前土钉墙设计中,面层按构造作用设计,不考虑受力大小;图1-1土钉墙剖面图Fig.1-1Sectionofthesoilnailwall图1-2土钉墙结构构造示意图Fig.1-2Schematicdiagramofthesoilnailwallstructure

红线


第1章绪论2(2)面层考虑受力:对于面层的设计,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德国已经施工完成的部分工程的支护面层按85%主动土压力计算;王立峰等[9~10]把面板看成是文克尔地基上的有限长梁,进行位移和力的计算;法国岩土专家认为:30%最大土钉拉力≤面层受力设计≤40%最大土钉拉力。土钉墙技术具有稳定性好、成本低、施工工艺成熟、施工设备易操作、整体性价比高等特点,在边坡、基坑等的支护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传统土钉墙支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土钉墙完成支护功能后直接填埋在土体中,不能够回收和重复利用,属于一次性投入,因此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11];(2)土钉墙支护施工土钉时,往往超出用地红线,侵占红线外用地,而钢筋土钉材质较硬,切割困难,会给红线外工程用地施工带来一定困难[11],如图1-3所示。图1-3土钉施工超用地红线Fig.1-3Soilnailconstructionbeyondtheredline(3)喷射混凝土过程中会形成扬尘,据测量,喷射混凝土施工所引起的粉尘质量浓度为50~600mg/m3,是国家标准10mg/m3的5~60倍,容易导致雾霾的产生,造成空气的污染[12],如图1-4所示。(4)土钉注浆过程中容易溢浆,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造成了现场环境的污染,与国家提倡的绿色施工、文明施工相悖,如图1-5所示。图1-5溢浆Fig.1-5Overflowslurrypollution图1-4扬尘Fig.1-4Dustpollution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飞;;基坑土钉支护机理及土钉内力的现场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S1期

2 于天野;靖向党;彭第;何世鸣;;城市建筑基坑护坡喷射混凝土降低粉尘污染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3 金清平;姚鹏;陆伟;陈智;;GFRP筋土钉支护作用仿真与受力分析[J];工程塑料应用;2015年01期

4 丰土根;单亚;杨景森;杨才;胡康俊;;基于Flac3D的土钉支护应力分析[J];河南科学;2014年12期

5 郑桂心;戴自航;周仲景;郑晋溪;;毛竹复合土钉墙数值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4年04期

6 张思云;张艳;靳向煜;;土工膜和非织造土工布单向与双向拉伸机理对比试验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7 李岩;陆秋生;;某基坑土钉墙失稳事故分析[J];江苏建筑;2013年04期

8 朱鸿鹄;张诚成;裴华富;周游;施斌;;GFRP土钉拉拔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9 黄新民;;GFRP筋在深基坑边坡土钉支护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2年08期

10 黄生文;刘廷望;邱贤辉;周银俊;;GFRP土钉加固软岩边坡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洪国;北京地区土钉作用机理及土钉墙工作特性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王芳;PBA法扩挖大直径盾构隧道修建地铁车站风险辨识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刘畅;土压平衡盾构密封舱压力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杨旭东;聚丙烯土工织物的使用寿命预测[D];东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智福;耐碱集束型玻璃纤维混凝土和聚丙烯土工布服役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2 周小日;深水水库隔水帷幕受力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3 李伟玉;支护桩嵌固深度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宋鹏;柔性面层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5 李正辉;土钉墙的变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6 梅林;二元结构边坡破坏过程模型试验及其界面影响机理分析[D];东北大学;2015年

7 郑祖嘉;GFRP筋粘结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8 马锴;排桩复合土钉支护体系变形及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陈瑶;树脂锚杆锚固性能的力学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何江飞;土钉墙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及面层受力分析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7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77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