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离子的光致荧光调控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TQ422;TP212.11
【部分图文】:
燕山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1三价稀土离子的能级图图1-1为三价稀土元素离子的能级图。从图上可知,稀土元素离子具有丰富的发射能级。稀土元素离子4fN壳层电子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发光特性。通过对电子壳层排布规律分析可知,4fN壳层未填满的稀土元素在失电子后,其离子的4fN电子层将会收缩到5s25p6电子层之内,这就使得填满的5s25p6电子层密实地保护着4fN壳层电
燕山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6-子吸收,当处于E3能级上的稀土离子向基态能级辐射跃迁时,稀土离子就会发射一个能量为ω的光子,且满足ω>ω1,ω2。若存在更高的激发态能级E4,E5,只要激发光子能量与稀土离子能级差满足能量匹配的要求,则E3能级上的该离子就有可能向更高的能级跃迁而形成三光子、四光子吸收。由此可知,只要该激发态能级上粒子数足够多,就能够发射出高频率的荧光,实现上转换发光。由于ESA过程是单个离子的吸收过程,因此,该过程不会受材料当中稀土离子浓度大小的影响。图1-2ESA过程示意图(2)能量转移能量转移(ET,EnergyTransfer)过程一般有多种离子参与,由于能量转移方式存在差异,ET过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连续能量转移(SET,SuccessiveEnergyTransfer)。SET过程的主要原理如图1-3a)所示,处于基态能级E1上的离子Ion1在吸收能量为ω1的光子后被激发至激发态能级E2,此时离子Ion1与处于基态能级的另外一种离子Ion2因满足能量匹配的要求而发生相互作用,离子Ion1通过将能量传递给离子Ion2使得离子Ion2跃迁至激发态能级E2,而离子Ion1则通过无辐射驰豫的方式回到基态能级E1。此时,处于激发态能级E2上的离子Ion2还有可能通过再一次的能量传递而跃迁至更高的激发态能级E3。这种能量转移的方式就被称为连续能量转移。第二种,交叉驰豫(CR,CrossRelaxation)过程。CR过程既可以发生在相同类型的离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类型的离子之间。它的原理如图1-3b)所示,处于激发态能级E4的离子Ion1将能量传递给处于基态能级E1的另一个离子Ion2,离子Ion2就会跃迁至激发态能级E2,而离子Ion1则无辐射驰豫至较低能级E3。第三种,合作上转换(CU,CooperativeUpconversion)过程。CU过程一般发生在同种类型的
第1章绪论-7-能级E1跃迁至更高的激发态能级E3,而Ion1和Ion2离子则通过无辐射驰豫回到基态能级E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ET过程是稀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它非常依赖于所掺杂的稀土离子的浓度,需要保证稀土离子的掺杂浓度足够高才能使ET过程发生。此外,该过程需要声子的参与,因为在能量转移过程中会存在能量的失配,声子能够补偿其中失配的能量。图1-3a)SET,b)CR和c)CU过程示意图(3)光子雪崩光子雪崩(PA,PhotonAvalanche)过程引起的上转换发光是1979年由Chivian等人首次提出的。光子雪崩是激发态吸收和交叉弛豫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主要原理如图1-4所示,当泵浦激光能量ω与离子的E2和E3能级之间的能量间隔相匹配时,处于E2能级上的一个离子在吸收该能量后被激发到E3能级,这样处于激发态能级E3上的离子就会与处于基态能级E1上的离子发生CR过程,从而使得离子都被积累到E2能级上,使得E2能级上的粒子数犹如雪崩一样迅速地增加,因此该过程被称为“光子雪崩”过程。图1-4PA过程示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智,武湛君,田石柱,赵雪峰,万里冰,欧进萍;光纤布喇格光栅温度传感特性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2年06期
2 胡冬青;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的研究[J];信息通信;2005年03期
3 曾维友;王晴岚;徐利;黎小姝;;非对称双芯光子晶体光纤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9年12期
4 江柳清;胡义慧;江超;杨义发;;涂覆层对长周期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特性的影响研究[J];激光杂志;2016年12期
5 江柳清;胡义慧;江超;;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弯曲传感特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6 江柳清;胡义慧;朱国良;杨义发;江超;;涂覆层对长周期光纤光栅液体浓度传感特性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7年03期
7 姜德生,李剑芝,梅家纯;多模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特性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姜慧娜;宋小军;刘伟景;李高芳;黄宁;赵婉婉;石张军;;纳米氧化铜尺寸效应对其湿度传感特性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8年09期
9 张燕君;王海宝;陈泽贵;毕卫红;;光纤光栅毛细钢管封装工艺及其传感特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9年01期
10 周智,赵雪峰,武湛君,万里冰,欧进萍;光纤光栅毛细钢管封装工艺及其传感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200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佟成国;熔融型全光纤MZI和LPFG的制备及传感特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杨学莉;尖晶石结构氧化物半导体的制备及其气体传感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李敏;干涉型光纤—聚合物微结构的制备及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于长秋;光学环形谐振腔温度和磁场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舒风风;声子晶体点缺陷模式及其高分辨传感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李杰燕;高低温环境下光纤传感的传感特性及相关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杨文蕾;结构调制型超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制作及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8 徐小勇;(铜、铼)配合物介孔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氧传感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王前明;基于新颖桥分子基团的稀土发光杂化材料体系的设计、构筑、组装[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董晓睿;稀土掺杂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涛;稀土离子的光致荧光调控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20年
2 李文宪;一种简易全光纤干涉式传感结构传感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3 温晶;基于磁流体的锥形少模光纤磁场传感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4 黄玉林;鲜味受体传感特性及其信号编码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5 高兴;高性能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设计策略及p-n核壳纳米纤维传感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吴艳芳;基于FIR技术的稀土掺杂复合氧化物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7 廖佳枭;光学微环腔的类EIT谱及其传感特性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8 许伟将;Yb~(3+)/Er~(3+)共掺Gd_2(MoO_4)_3/NaLuF_4荧光材料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9 周康;过渡金属掺杂TiO_2性质对小分子气体光学气敏传感特性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10 张江鹏;基于温敏双折射效应的硫化铅光纤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1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288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