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4 17:03
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星罗棋布,而被称为古都明珠的什刹海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使得该地区的名人故居堪称北京名人故居的精华。因此,对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名人故居是后人读懂什刹海、读懂古都北京的窗口,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载体,如何让这些故居真正的“活”下去以及“活”起来,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形成背景、典型特征、重要价值进行系统的疏理,对该地区名人故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别从保护和利用方面对名人故居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新思路。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范围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情况,同时对于该课题研究的对象进行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相关情况,包括该地区名人故居形成的影响因素、什刹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该地区名人故居的典型特征。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什刹海地区典型的名人故居,根据名人故居的文保级别,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名人故居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改绘)
第1章绪论10现代历史上在某一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人。“故居”采用更加广义的定义:名人的出生地、长期居住过的居所以及虽短暂居住但却这里度过了人生重要阶段的居所均为故居。1.4.2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界定:“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位处北京旧城西北部,跨两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厂桥、新街口、安定门)及三十三个居委会,总面积301.57ha,约占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总和(约1000ha)的30%,是所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者”[1]。目前街道行政区划有所调整,该历史文化保护区属于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和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管辖,但保护区的范围未变。图1-2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北京城的位置图(图片来源: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改绘)[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编.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145页
第2章什刹海名人故居概况12图2-1高梁河穿过北京的古河道示意图(图片来源:根据《水经注》改绘)图2-2金代白莲潭水系示意图(图片来源:根据《什刹海九记》改绘)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都城迁往中原的燕京地区,摒弃金中都旧城建立元大都,大都的规划由刘秉忠主持设计,充分利用了积水潭这片城内的开放水域,紧邻积水潭东岸确立南北中轴线,以水域宽度为城市宽度的一半,形成城市的雏形。大都城的规划将积水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被圈入皇城成为太液池,即现在的北海和中海,北部则成为海子,即现在的什刹海水域。后为解决漕运问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对该水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疏通和引流,使这里成为大运河的漕运码头。自此,积水潭既是大都城中心,又是漕运码头,一时间“扬波之橹,多于北冥之鱼;驰风之檣,繁于南山之笋;一水即道,万货如粪”[2],什刹海周边也成为元大都最为繁华的地段,也体现了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据《顺天府志》记述,当时能够奉诏进入大都城的大都为富贵人家和达官显贵,每户可获得一份面积为八亩的土地用来建造宅院,若占地超过八亩还会被官府收回,另行分配给他人使用[3]。由此可见,能够进入积水潭修建宅院的非富即贵,这项规定也成为北京四合院的起源。当时什刹海畔有一座远近驰名的万春园,大致位于如今火德真君庙的后方,进士登第后均会在园内相聚畅谈[4]。丞相托克托的府邸旧址在今什刹海的护国寺。什刹海地区被大规模改造和利用就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以后,这里日趋繁荣,府邸宅院比比皆是,初步形成什刹海地区的区域文化和建筑风格。[2]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史苑》编辑部编.史苑第2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3](清)周家楣,(清)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建筑研究[J]. 许政,李凯茜,陆翔.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12)
[2]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研究[J]. 胡乃文. 戏剧之家. 2019(16)
[3]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J]. 陈宇飞. 人民论坛. 2019(05)
[4]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地方名人故居文化的影响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为例[J]. 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1)
[5]对京城北中轴、什刹海地区的记忆与思考[J]. 郭恩章. 城乡建设. 2016(11)
[6]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与保护[J]. 党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7]大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价值重现——以巴黎马莱保护区为例[J]. 邵甬. 北京规划建设. 2013(03)
[8]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探讨[J]. 苏杭,俞剑光,方旭. 北京规划建设. 2012(02)
[9]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研究[J]. 刘红,赵连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10]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J]. 张明庆,赵志壮,王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博士论文
[1]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D]. 崔敬昊.中央民族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北京什刹海地区传统建筑研究[D]. 廖苗苗.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明清什刹海公共水系景观历史演变研究[D]. 刘丹.北方工业大学 2018
[3]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类型、价值及生态保护探究[D]. 周坤朋.北京建筑大学 2017
[4]北京什刹海金丝套历史街区空间研究[D]. 杨大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5]反思什刹海的变迁[D]. 吕文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D]. 成志芬.首都师范大学 2006
[7]试述什刹海地区历史园林保护与更新[D]. 金海南.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33541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改绘)
第1章绪论10现代历史上在某一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具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人。“故居”采用更加广义的定义:名人的出生地、长期居住过的居所以及虽短暂居住但却这里度过了人生重要阶段的居所均为故居。1.4.2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界定:“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位处北京旧城西北部,跨两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厂桥、新街口、安定门)及三十三个居委会,总面积301.57ha,约占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面积总和(约1000ha)的30%,是所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者”[1]。目前街道行政区划有所调整,该历史文化保护区属于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和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管辖,但保护区的范围未变。图1-2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北京城的位置图(图片来源: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改绘)[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编.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145页
第2章什刹海名人故居概况12图2-1高梁河穿过北京的古河道示意图(图片来源:根据《水经注》改绘)图2-2金代白莲潭水系示意图(图片来源:根据《什刹海九记》改绘)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都城迁往中原的燕京地区,摒弃金中都旧城建立元大都,大都的规划由刘秉忠主持设计,充分利用了积水潭这片城内的开放水域,紧邻积水潭东岸确立南北中轴线,以水域宽度为城市宽度的一半,形成城市的雏形。大都城的规划将积水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被圈入皇城成为太液池,即现在的北海和中海,北部则成为海子,即现在的什刹海水域。后为解决漕运问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对该水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疏通和引流,使这里成为大运河的漕运码头。自此,积水潭既是大都城中心,又是漕运码头,一时间“扬波之橹,多于北冥之鱼;驰风之檣,繁于南山之笋;一水即道,万货如粪”[2],什刹海周边也成为元大都最为繁华的地段,也体现了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据《顺天府志》记述,当时能够奉诏进入大都城的大都为富贵人家和达官显贵,每户可获得一份面积为八亩的土地用来建造宅院,若占地超过八亩还会被官府收回,另行分配给他人使用[3]。由此可见,能够进入积水潭修建宅院的非富即贵,这项规定也成为北京四合院的起源。当时什刹海畔有一座远近驰名的万春园,大致位于如今火德真君庙的后方,进士登第后均会在园内相聚畅谈[4]。丞相托克托的府邸旧址在今什刹海的护国寺。什刹海地区被大规模改造和利用就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以后,这里日趋繁荣,府邸宅院比比皆是,初步形成什刹海地区的区域文化和建筑风格。[2]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史苑》编辑部编.史苑第2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3](清)周家楣,(清)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建筑研究[J]. 许政,李凯茜,陆翔.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12)
[2]北京名人故居保护研究[J]. 胡乃文. 戏剧之家. 2019(16)
[3]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J]. 陈宇飞. 人民论坛. 2019(05)
[4]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对地方名人故居文化的影响研究——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为例[J]. 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1)
[5]对京城北中轴、什刹海地区的记忆与思考[J]. 郭恩章. 城乡建设. 2016(11)
[6]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与保护[J]. 党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7]大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价值重现——以巴黎马莱保护区为例[J]. 邵甬. 北京规划建设. 2013(03)
[8]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探讨[J]. 苏杭,俞剑光,方旭. 北京规划建设. 2012(02)
[9]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性保护研究[J]. 刘红,赵连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10]北京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的现状及其旅游开发[J]. 张明庆,赵志壮,王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博士论文
[1]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D]. 崔敬昊.中央民族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北京什刹海地区传统建筑研究[D]. 廖苗苗.北京建筑大学 2019
[2]明清什刹海公共水系景观历史演变研究[D]. 刘丹.北方工业大学 2018
[3]什刹海水文化遗产类型、价值及生态保护探究[D]. 周坤朋.北京建筑大学 2017
[4]北京什刹海金丝套历史街区空间研究[D]. 杨大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
[5]反思什刹海的变迁[D]. 吕文君.北京林业大学 2008
[6]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D]. 成志芬.首都师范大学 2006
[7]试述什刹海地区历史园林保护与更新[D]. 金海南.北京林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33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03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