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莲花纹样在现代香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03:01
  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心于唐诗宋词里的袅袅禅意,回归生活本真的事、物也更能受到现代人的追捧。莲花纹样这一传统装饰图案除了有传统宗教寓意之外还是吉祥美好的象征,香器是古代文明的产物,中国人从古至今崇尚熏香是为了供佛祭祖也为了礼仪格调,如若能在探索现代香器设计的同时将莲花纹样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使莲花的寓意与香器所体现的禅意遥相呼应,还可以给人一种微妙空灵的视觉、精神享受。这一传统纹样在现代香器设计中的融合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莲花纹样和香器的发展历程、装饰特点、文化内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莲花纹样在香器设计中的运用分析讨论后进行设计实践。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莲花纹样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审美特征和文化隐喻进行研究,分析出莲花纹样是文化融合和文明进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沉淀和审美观念的显现。第三部分,概述了香器的文化背景及常见类型、发展状况、及艺术特点并指出现代香器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第四部分,思考了莲花纹样融入现代香器的设计中的意义,总结出莲花纹样代表着一种... 

【文章来源】: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莲花纹样在现代香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内容(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新闻,来源,图片,莲花


础研究2.1莲花纹样的起源社会形态的变化对艺术形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当人们处于狩猎采集时期时器物的装饰纹案多是描绘人与动物的,当农耕时期来临时,器物的装饰纹案又开始转向植物,这说明装饰艺术的题材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同时代社会形态、文化的映射。而莲花是一种水生植物很早就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与它的共处把对它美的感知刻画在了日常所用的器具中,并赋予它美好的寓意作为装饰纹样,所以《诗经》里描绘到“彼泽之陂,有蒲有荷”1。在西周后期中国才有了利用莲花纹样作器物装饰的记载,虎簋(图2.1)这件顶部带有美丽莲花纹装饰刻画有虎纹和虎字的青铜器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同时它的造型看起来十分类似于后来的宣德炉等香器。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莲花纹在装饰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与佛教的盛行有关,常常作为瓷器与石器的装饰主题。佛教认为放下五欲六尘就可以恢复自身的佛性,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莲花成为了佛教的象征,因此莲花纹样广泛应用于许多建筑、佛塔塔身、塔柱的设计,南北朝莲瓣青釉高足炉(图2.2)炉身就用了莲花瓣做装饰。在佛教的绘画艺术中除了单个莲花纹样的创作之外,还有莲花纹样与人物形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段(莲花童子的形象)2。敦煌石窟是著名的佛教石窟,敦煌藻井数量多达四百余顶绘制的精致华丽,有许多藻井都以莲花纹样作为穹顶正中心,有一种飞天莲花藻井井心宽大,在大莲花的周遭绘制有飞天围绕盘旋,与其遥遥相望有种蔚为壮观之感。图2.1西周晚期虎簋图2.2南北朝莲瓣青釉高足炉(图片来源:腾讯新闻网)(图片来源:搜狐新闻网)1王宏宇.传统陶瓷“莲花纹样”研究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82胡笑非.佛教莲花纹样的审美分析[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

新闻,莲花,来源,图片


经》里描绘到“彼泽之陂,有蒲有荷”1。在西周后期中国才有了利用莲花纹样作器物装饰的记载,虎簋(图2.1)这件顶部带有美丽莲花纹装饰刻画有虎纹和虎字的青铜器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同时它的造型看起来十分类似于后来的宣德炉等香器。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莲花纹在装饰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与佛教的盛行有关,常常作为瓷器与石器的装饰主题。佛教认为放下五欲六尘就可以恢复自身的佛性,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使莲花成为了佛教的象征,因此莲花纹样广泛应用于许多建筑、佛塔塔身、塔柱的设计,南北朝莲瓣青釉高足炉(图2.2)炉身就用了莲花瓣做装饰。在佛教的绘画艺术中除了单个莲花纹样的创作之外,还有莲花纹样与人物形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段(莲花童子的形象)2。敦煌石窟是著名的佛教石窟,敦煌藻井数量多达四百余顶绘制的精致华丽,有许多藻井都以莲花纹样作为穹顶正中心,有一种飞天莲花藻井井心宽大,在大莲花的周遭绘制有飞天围绕盘旋,与其遥遥相望有种蔚为壮观之感。图2.1西周晚期虎簋图2.2南北朝莲瓣青釉高足炉(图片来源:腾讯新闻网)(图片来源:搜狐新闻网)1王宏宇.传统陶瓷“莲花纹样”研究与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182胡笑非.佛教莲花纹样的审美分析[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6


本文编号:3108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108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