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工艺对桑叶茶品质的影响及优化
发布时间:2021-04-17 12:50
二十一世纪,人类保健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最近几年对于保健产品的开发炙手可热。早有研究表明,桑叶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对人们当下的几大高发率疾病有显著疗效,而桑叶茶的出现,既可以顺应人们对于饮茶的需求,又可通过饮茶摄取其中的有益物质达到一个保健效果。本研究通过评测不同桑叶茶加工工艺对5项指标(含水量、浸出率、总黄酮、总多糖及1-脱氧野尻霉素)的影响规律,以确定保健效果最好、口感最佳的加工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在滚筒杀青桑叶绿茶、蒸青桑叶绿茶及桑叶红茶三种类型桑叶茶所有样品的感官评价中发现,不同工艺条件处理的样品对最终得分均有影响。杀青条件对桑叶茶品质影响最为明显,蒸青时间对蒸青绿茶品质影响不明显;发酵程度对桑叶红茶的品质影响较明显。具体结论如下:1、在滚筒杀青桑叶绿茶样品的感官评价结果中,杀青条件为330℃-60 s和380℃-40s的样品品质明显高于180℃-180 s,晾青时间对最终茶叶品质无显著影响,烘干方式最终决定干茶外形,经提香处理的桑叶绿茶品质略高于未经提香的桑叶绿茶品质;2、在桑叶蒸青绿茶样品的感官评价结果中,蒸青绿茶样品品质评分显著高于滚筒杀青桑叶绿茶;一芽一叶...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DNJ的结构
匀环缑沂澜纾?夜?髂系厍??华南地区更是涌现出大量好茶,经过多少年的时间沉淀,各国都有形成自己独到的饮茶文化。自茶文化在中国唐代时期传到日本,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文化。我国随着历史的变迁,产生了中国的十大名茶。当前茶类主要分为6种: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其中绿茶发展历史最久远,也是最受欢迎的茶类。根据发酵程度,茶的品性会有很大程度的上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发酵程度越高,茶本身的品性越温和,不发酵的茶通常属于凉性茶。根据茶的品性,人们就可以品饮适合自己的茶的类型,图2显示了几种类型的茶的品性对照比较(张海星,2016)。图2常见茶类品性对照比较Figure2Comparisonofcommonteatypes茶叶中物质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含一些生物碱、醇、醛、酸、酯、芳香油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金属元素,这就意味着茶本身就会具有多种功效(王凌云等,2020)。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过: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虽然有些过分夸大,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汉代名医张仲景也说过:茶治便脓血甚效。这些事实都能证明茶的实际药效。《本草纲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本比较完整的药物学著作,里面就曾经提到过: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这就说明茶具有良好的清火去疾的功效。1.3.2茶制作的工艺流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对茶工艺总结出了很多基础理论,茶叶成型都要经过晾青、杀青、揉捻、发酵、烘焙、提香等工序,其中发酵过程是红茶制作的必需环节。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5续表16R-0002粗大、毛衣50浅红72不纯64浓涩62乌条6160.2CcdR-2321紧卷、栗褐80中红78鲜甜77浓甜74红匀7376.9BbR-2322紧卷、栗褐78中红79鲜甜79浓甜75红匀7577.3ABabR-1321紧卷、栗褐75中红77鲜甜80浓甜74红匀7375.85ABbR-1322紧卷、栗褐76中红79鲜甜82浓甜76红匀7477.45ABabR-2341紧卷、栗褐79深红82鲜甜80浓甜74红匀7277.7ABabR-2342紧卷、栗褐77深红83鲜甜81浓甜73红匀7677.6ABabR-1341紧卷、栗褐78深红85醇厚83鲜爽75红匀7779.2AaR-1342紧卷、栗褐78深红85醇厚83鲜爽74红匀7478.65ABabR-1031粗大、毛衣58绿黄78不纯66苦涩54乌暗5961.7CcdR-1032粗大、毛衣57绿黄77不纯63苦涩57乌暗6161.6Ccd3.23项指标标准曲线图3.2.1黄酮标准曲线图以芦丁含量(mg/mL)为横坐标,吸光度值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作回归方程,如图3,得黄酮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y=6.3897x+0.0026,R2=0.9977。图3黄酮标准曲线Figure3Standardcurveofflavonoid3.2.2多糖标准曲线图图4多糖标准曲线图Figure4Standardcurveofpolysaccharid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南六种绿茶感官审评与理化性质对比试验[J]. 王凌云,许云鹏,朱磊,翟建红,卫莉.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03)
[2]Neuroprotection mediated by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chemical derivatives[J]. Fei Fei,Ning Su,Xia Li,Zhou Fe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0(11)
[3]八种黄酮类天然产物对高危型HPV16/18 E6蛋白的分子对接研究[J]. 徐苗,张天一,丁欢,田菲菲. 化学通报. 2020(02)
[4]米曲霉发酵桑叶茶的工艺优化[J]. 陈永丽,高畅,洛桑卓玛,迟原龙,姚开,贾冬英. 食品科技. 2020(01)
[5]浅盘与传统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群落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 王兴华,蒋宾,王利妍,马燕,罗朝光,蒋勋,催廷宏,胡艳萍,张军,郑文忠,姚启萍,严亮,赵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0)
[6]冠突散囊菌发酵对2种新工艺茶叶成分及活性的影响[J]. 侯粲,杜昱光,王曦,肖杰,范怡航,应剑,李颂,董志忠. 食品科技. 2019(10)
[7]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与品质(Ⅰ):干物质和水分含量分析[J]. 孙茂,邱国祥,李景新,李文楚,林健荣. 广东蚕业. 2019(07)
[8]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J]. 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杨艳芹,谭俊峰,林智. 茶叶科学. 2019(03)
[9]穗花杉双黄酮对3T3-L1细胞增殖、凋亡及生物钟的影响[J]. 王曜晖,赵智权,杜运松,袁冰舒,王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16)
[10]改进还是停滞:民国苏南桑树育培技术实践探讨[J]. 杨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3)
硕士论文
[1]普洱茶发酵优势微生物、酶与主要功能物质关系的研究[D]. 付秀娟.天津商业大学 2012
[2]气质联用在不同茶叶品质鉴定中的应用[D]. 李万春.南京理工大学 2012
[3]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D]. 代毅.浙江大学 2008
[4]桑叶、蚕体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测定与分析[D]. 朱见.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43484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DNJ的结构
匀环缑沂澜纾?夜?髂系厍??华南地区更是涌现出大量好茶,经过多少年的时间沉淀,各国都有形成自己独到的饮茶文化。自茶文化在中国唐代时期传到日本,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文化。我国随着历史的变迁,产生了中国的十大名茶。当前茶类主要分为6种: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其中绿茶发展历史最久远,也是最受欢迎的茶类。根据发酵程度,茶的品性会有很大程度的上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发酵程度越高,茶本身的品性越温和,不发酵的茶通常属于凉性茶。根据茶的品性,人们就可以品饮适合自己的茶的类型,图2显示了几种类型的茶的品性对照比较(张海星,2016)。图2常见茶类品性对照比较Figure2Comparisonofcommonteatypes茶叶中物质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含一些生物碱、醇、醛、酸、酯、芳香油化合物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金属元素,这就意味着茶本身就会具有多种功效(王凌云等,2020)。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过: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虽然有些过分夸大,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汉代名医张仲景也说过:茶治便脓血甚效。这些事实都能证明茶的实际药效。《本草纲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本比较完整的药物学著作,里面就曾经提到过: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这就说明茶具有良好的清火去疾的功效。1.3.2茶制作的工艺流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对茶工艺总结出了很多基础理论,茶叶成型都要经过晾青、杀青、揉捻、发酵、烘焙、提香等工序,其中发酵过程是红茶制作的必需环节。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5续表16R-0002粗大、毛衣50浅红72不纯64浓涩62乌条6160.2CcdR-2321紧卷、栗褐80中红78鲜甜77浓甜74红匀7376.9BbR-2322紧卷、栗褐78中红79鲜甜79浓甜75红匀7577.3ABabR-1321紧卷、栗褐75中红77鲜甜80浓甜74红匀7375.85ABbR-1322紧卷、栗褐76中红79鲜甜82浓甜76红匀7477.45ABabR-2341紧卷、栗褐79深红82鲜甜80浓甜74红匀7277.7ABabR-2342紧卷、栗褐77深红83鲜甜81浓甜73红匀7677.6ABabR-1341紧卷、栗褐78深红85醇厚83鲜爽75红匀7779.2AaR-1342紧卷、栗褐78深红85醇厚83鲜爽74红匀7478.65ABabR-1031粗大、毛衣58绿黄78不纯66苦涩54乌暗5961.7CcdR-1032粗大、毛衣57绿黄77不纯63苦涩57乌暗6161.6Ccd3.23项指标标准曲线图3.2.1黄酮标准曲线图以芦丁含量(mg/mL)为横坐标,吸光度值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作回归方程,如图3,得黄酮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y=6.3897x+0.0026,R2=0.9977。图3黄酮标准曲线Figure3Standardcurveofflavonoid3.2.2多糖标准曲线图图4多糖标准曲线图Figure4Standardcurveofpolysaccharid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南六种绿茶感官审评与理化性质对比试验[J]. 王凌云,许云鹏,朱磊,翟建红,卫莉.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03)
[2]Neuroprotection mediated by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chemical derivatives[J]. Fei Fei,Ning Su,Xia Li,Zhou Fe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0(11)
[3]八种黄酮类天然产物对高危型HPV16/18 E6蛋白的分子对接研究[J]. 徐苗,张天一,丁欢,田菲菲. 化学通报. 2020(02)
[4]米曲霉发酵桑叶茶的工艺优化[J]. 陈永丽,高畅,洛桑卓玛,迟原龙,姚开,贾冬英. 食品科技. 2020(01)
[5]浅盘与传统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群落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 王兴华,蒋宾,王利妍,马燕,罗朝光,蒋勋,催廷宏,胡艳萍,张军,郑文忠,姚启萍,严亮,赵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0)
[6]冠突散囊菌发酵对2种新工艺茶叶成分及活性的影响[J]. 侯粲,杜昱光,王曦,肖杰,范怡航,应剑,李颂,董志忠. 食品科技. 2019(10)
[7]桑叶乌龙茶制作工艺流程与品质(Ⅰ):干物质和水分含量分析[J]. 孙茂,邱国祥,李景新,李文楚,林健荣. 广东蚕业. 2019(07)
[8]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J]. 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杨艳芹,谭俊峰,林智. 茶叶科学. 2019(03)
[9]穗花杉双黄酮对3T3-L1细胞增殖、凋亡及生物钟的影响[J]. 王曜晖,赵智权,杜运松,袁冰舒,王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16)
[10]改进还是停滞:民国苏南桑树育培技术实践探讨[J]. 杨虎.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3)
硕士论文
[1]普洱茶发酵优势微生物、酶与主要功能物质关系的研究[D]. 付秀娟.天津商业大学 2012
[2]气质联用在不同茶叶品质鉴定中的应用[D]. 李万春.南京理工大学 2012
[3]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D]. 代毅.浙江大学 2008
[4]桑叶、蚕体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含量测定与分析[D]. 朱见.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43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14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