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采煤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脆弱区采煤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彬长矿区地处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人类工程活动频繁,为典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脆弱区。作为国家规划的十三个煤炭基地—黄陇基地的主力矿区之一,煤矿资源开采又导致了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在对矿区地质环境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效应、水资源与水环境效应、土地资源与植被效应,采用基于熵值法的可拓学理论建立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模型,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结合的角度选取矿区典型代表性煤矿亭南煤矿进行了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给出评价分区结果,提出生态脆弱区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对于生态脆弱区地质环境开发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论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地质背景,该矿区干旱少雨,自然气候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从煤炭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与水环境恶化”和“土地资源与植被破坏”三方面开展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效应分析,探讨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相关性。(2)以彬长矿区的亭南煤矿为例,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煤炭开采压力方面,确定了评价因子并对评价进行等级划分,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原理建立矿区地质环境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弹性力评价:高稳定性地质单元占评估区总面积的41.10%,中等稳定性地质单元占24.69%,低稳定性地质单元评估区占7.67%,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从高稳定区到低稳定区依次变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高承载力地质单元占评估区总面积的55.94%,中等承载力地质单元占6.58%,低承载力地质单元占29.85%,承载力弱的地质单元占7.6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变差。煤炭开采压力评价结果:开采压力弱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3.74%,开采压力低占0%,开采压力中等的占1.64%,开采压力高的地质单元占24.62%,煤炭开采正在加剧生态地质环境的恶化。(3)彬长矿区亭南煤矿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只有32.40%的区域可以维持矿区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43.89%的区域处于临界状态,23.71%的区域生态系统正遭受破坏。因此,开展矿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 煤炭开采 地质环境效应 最优组合赋权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16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研究10-11
- 1.2.2 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损害研究11-12
- 1.3 研究内容12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14
- 1.4.1 研究方法12-13
- 1.4.2 技术路线13-14
- 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特征14-26
-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14
- 2.2 自然地理概况14-20
- 2.2.1 气象与水文14-16
- 2.2.2 地形地貌16-17
- 2.2.3 植被特征17-19
- 2.2.4 土壤类型19-20
- 2.3 地层岩性20-21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21-22
- 2.4.1 地质构造21-22
- 2.4.2 地震活动22
- 2.5 水文地质条件22-24
- 2.6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4-25
- 2.7 人类工程活动25-26
- 3 采煤引起的地质环境效应分析26-39
- 3.1 地质灾害效应26-31
- 3.2 水资源及水环境效应31-35
- 3.2.1 地下水位下降31-32
- 3.2.2 水质污染32-34
- 3.2.3 河川基流量减少34-35
- 3.3 土地资源及植被效应35-38
- 3.3.1 土地资源破坏35-36
- 3.3.2 水土流失36-37
- 3.3.3 植被退化37-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4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39-69
- 4.1 评价原理39-40
- 4.2 确立评价体系40-44
- 4.2.1 评价因子的选择40-41
- 4.2.2 评价等级划分41-43
- 4.2.3 划分标准及含义43-44
- 4.3 评价方法的选取44-49
- 4.3.1 最优组合赋权理论45-47
- 4.3.2 可拓学理论47-49
- 4.4 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模型49-67
- 4.4.1 评价单元的确定49-54
- 4.4.2 权重的确定54-58
- 4.4.3 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的可拓学评价58-66
- 4.4.4 评价结果分析66-67
- 4.5 本章小结67-69
- 5 矿区地质环境防治技术69-71
- 5.1 控制生态水位的采煤技术69
- 5.2 预先评价与控制开采69
- 5.3 其他防治措施69-71
- 6 结论与展望71-73
- 6.1 结论71-72
- 6.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77
- 附录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凤满;陈文娟;;中国煤中汞的环境行为及效应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1期
2 李兰;堆积煤矸石的城市环境效应[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年04期
3 谢守红;土地城市化的环境效应[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4 谢苗苗;王仰麟;李贵才;常青;吴健生;曾祥坤;;不同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的热环境效应动态——以深圳西部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5 高均凯;;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J];生态农业研究;1993年04期
6 赵延德;张慧;陈兴鹏;;城市消费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及作用机理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7 罗丽英;王丽娜;;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03期
8 谢涓;许漪;;对外贸易影响下的环境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2010年09期
9 赵万强,莫文卿,张海波;隧道洞口位置与其综合环境效应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1998年04期
10 李开红,刘咏,李如忠,钱家忠;城市缺水的环境效应及防治措施[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青;胡苏军;葛小东;于书霞;黄超;;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效应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杜金娥;张光生;;乡村旅游的环境效应[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刘耀彬;;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孙新章;;外贸及外资的总体环境效应与对策[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5 刘敏;蒋海燕;王和意;张心怡;常静;许世远;;上海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ULUCC)变化及其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7 吴俊范;;开埠初期上海塘路系统的产权转型及其环境效应[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王春雨;王跃武;龙显助;;松嫩平原引、蓄、排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概论[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曾东方;;煤炭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粉煤灰[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韦荣华;重视森林环境效应[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2 张维 陈宏波;国际贸易行为环境效应的性质、趋势及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1年
3 徐淑霞 张文龙;东营区环境效应催生“项目磁场”[N];东营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亮;抓好党建促生态[N];光明日报;2013年
5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陈军亚;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N];光明日报;2010年
6 株洲工学院 宋宝丰 邱丽萍;寿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包装发展的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1年
7 通讯员 马振超 田雨 史立业 记者 马利华;逆水鼓风帆 乘势破浪行[N];承德日报;2006年
8 田亚军;环境效应促发展[N];西安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曲力力;城市典型废物循环利用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模型及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洁;我国北方起沙指数气候特征和影响因子及其环境效应[D];兰州大学;2015年
2 姜良迪;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环境效应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3 蒋丽丽;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环境效应[D];浙江大学;2016年
4 宋丹;生态脆弱区采煤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蔡惠光;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6 王一雁;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李其艳;福建省对外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文兰兰;中国出口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苑蓓;石油资源流动特征与环境效应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萍;我国FDI的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脆弱区采煤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1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