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0 06:2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空间容量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与更新。加快和不断推进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顺应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并成为了未来城市空间利用的主要趋势。地下设施开发建设要与地上城市化水平相协调,开发规模需要确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城市地下设施的实际需求量。本研究从城市社会经济条件入手,以城市地下设施的需求量预测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总结与梳理了人均需求预测法、分系统预测法、功能需求预测法、需求强度预测法、建设强度预测法、生态需求预测法、趋势外推法七种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方法的原理、特点、计算步骤和适用对象,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不同方法特点和使用条件,并对每种方法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进行详述。经过分析发现:当前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没有统一和系统的预测方法,大多依靠主观的判断和粗略的估计。搜集整理了26个城市43组社会经济和地下设施开发量数据,借助数学统计软件SPSS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了主要影响城市地下设施规模量多少的四个社会经济指标,分别为常住人口密度、地均GDP、地均汽车保有量、地价。采用...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背景
1.2 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目的
1.3 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现有预测方法
2.1 人均需求预测法
2.2 分系统预测法
2.3 功能需求预测法
2.4 需求强度预测法
2.4.1 总体思路
2.4.2 需求等级影响因素分析
2.4.3 计算过程
2.5 建设强度预测法
2.6 生态需求预测法
2.7 趋势外推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案例
3.1 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1.1 人均需求预测法
3.1.2 功能需求预测法
3.1.3 建设强度预测法
3.2 厦门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2.1 分系统预测法
3.3 南通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3.1 需求强度预测法
3.4 宿州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4.1 趋势外推法
3.5 南京新街口地区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5.1 生态需求预测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4.1 理论依据
4.1.1 相关性分析
4.1.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2 社会经济指标的选取
4.2.1 初选指标
4.2.2 数据来源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线性检验
4.3 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4.3.1 全体样本回归拟合
4.3.2 分城市类型回归拟合
4.4 全体样本与分城市类型回归拟合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工作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197268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背景
1.2 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目的
1.3 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现有预测方法
2.1 人均需求预测法
2.2 分系统预测法
2.3 功能需求预测法
2.4 需求强度预测法
2.4.1 总体思路
2.4.2 需求等级影响因素分析
2.4.3 计算过程
2.5 建设强度预测法
2.6 生态需求预测法
2.7 趋势外推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案例
3.1 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1.1 人均需求预测法
3.1.2 功能需求预测法
3.1.3 建设强度预测法
3.2 厦门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2.1 分系统预测法
3.3 南通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3.1 需求强度预测法
3.4 宿州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4.1 趋势外推法
3.5 南京新街口地区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
3.5.1 生态需求预测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地下设施需求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4.1 理论依据
4.1.1 相关性分析
4.1.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2 社会经济指标的选取
4.2.1 初选指标
4.2.2 数据来源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线性检验
4.3 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4.3.1 全体样本回归拟合
4.3.2 分城市类型回归拟合
4.4 全体样本与分城市类型回归拟合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工作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197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19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