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的公共性是否互助? ——基于长沙五一广场调研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1-08-14 15:05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了交往的众多需求,公共空间不仅是交往的基本物质空间,还是交往人群的精神活动空间。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基本交往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逐渐注重空间交往的体验感,交往需求的增加对空间的公共性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基于居民在日常交往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和不同层次的需求,着重思量公共交往场所对交往活动的容纳支撑和交往人群的空间体验感。交往在空间中进行是否加强了空间的公共性,空间的公共性是否促进了交往行为的发生,两者是否存在互助关系成为文本的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长沙五一广场空间的公共性及其特征和交往行为进行调研分析,反思交往与空间的公共性是否存在互助关系。并结合相关理论和调研分析,系统地总结出互助关系下的五一广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公共空间与交往活动的营造策略,对提升空间的公共性和交往活动质量起理论指导。第一章节绪论部分,阐述交往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相关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进行概述。第二章节对交往与空间的公共性相关的研究概念做出一定的界定。首先界定交往、空间的公共性和互助的基本概念。然后对交往的行为、特征、尺度构成和空间公共性的功能构成、...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亲密关系度的交往强度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交往与空间》p19改绘
硕士学位论文12图2-2交往场所中人们的视线交流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行为一般都是低强度的交往,与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相比交往的强度较低,原因在于公共空间中的交往人群更复杂、交往人群的关系较疏远。(4)看人心理:在公共空间见中观察各色各样的人、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发生交往是此类空间的独特之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交往区域的选择,人们会偏向于面向中交往活动最频繁、交往群体最多的方位,这样既能够直观感受交往活动的氛围,并对自己是否参与活动掌握着主动权。例如在公共空间的休息区域中,面向交往人群和交往活动的休闲座椅的使用人数较高,而其他朝向的休息座椅则被闲置(如图2-2所示)。还有在空间中一些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在空间中参与活动,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加入;或是通过观看别的孩子和成年人的交往活动,他们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活动。因此,在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布局中的的基础休息设施一般都是正对此空间内交往人群最多、交往活动最丰富的位置。2.1.2.2交往行为的参与者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参与公共空间交往的人群,在交往中对交往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空间尺度、空间的公共性等方面的需求都各不相同。由于参与公共交往活动的人群在空间中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时间段不一致,所以不同年龄的交往人群对交往活动、空间场所的需求也各有特色。经过对空间中不同年龄参与交往的情况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交往群体在公共空间中参与的交往活动具有区域性,也会影响具有不同层次公共性的空间使用人群参与的活动类型和表达方式。(1)少年儿童(15岁以下人群)本文对儿童的年龄段分类是指15岁以下的人群,他们的成长阶段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少年期,期也分为多个年龄?
交往与空间的公共性是否互助?——基于长沙五一广场的调研反思15①环境质量与公共空间活动发生的相关模式②公共空间活动数量与交往频率关系图2-3环境质量、公共空间活动及交往频率之间的关联性图片来源:①交往空间p15②交往空间p17必要性交往活动、自发性交往活动、社会性交往活动(如图2-3所示)。④在大多数的公共空间中,社会性交往活动都是由必要性交往活动与自发性交往活动引发的。不同层次的交往活动之间会发生转换,当进行必要性活动时引发了自发性活动后引起周边人群的关注并参与其中,就会形成规模相会较大的社会性活动,这就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中交往活动引发的连锁反映。目观的交集、偶然的触碰这些细小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社会交往活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为交往活动打下了物质基础,交往活动在数量、时间和范围上都会增加。由于交往活动进行的物质空间条件不同,空间环境和交往人群都各有其特点,交往人群在物质空间环境中驻足的时间越长,表达交往的欲望更强烈、参与交往活动频率越高。公共交往物质空间环境质量对参与必要性交往活动的人数和活动类型没有很大影响,但是改善进行交往的物质空间环境品质,参与必要性交往活动的交往人群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增加,从而连锁引发大量自发性活动,最后形成社会性的交往活动。2.1.3公共空间交往行为特征在公共交往空间中,人们能够亲眼观察他人在空间中的交往行为,不同交往群体在空间中表现的行为受到个人的生活习惯、年龄大孝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的影响,由于从众心理的引导在同一个空间中不同交往人群的交往行为具有一④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8.交往频率值公共空间活动数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讨上海旧城区的公共空间[J]. 毛卉. 建材与装饰. 2019(27)
[2]民居建筑思想的现代应用[J]. 高宇波,刘祯祯. 华中建筑. 2010(03)
[3]浅谈体验式商业建筑空间——以“青岛·十五街”为例[J]. 冯素云,曹麻茹. 中外建筑. 2009(06)
[4]建筑复合界面初探[J]. 张蔚,魏春雨. 南方建筑. 2004(06)
[5]昆明西华小区规划设计[J]. 刘学,王学海. 建筑学报. 1997(07)
博士论文
[1]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 杨长云.厦门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的空间品质营造设计研究[D]. 甘洛书.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基于“公共性”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龚杰.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长沙商业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机制研究[D]. 孙可.湖南大学 2014
[4]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及相关设计策略研究[D]. 吴伟.重庆大学 2012
[5]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D]. 王祥利.湖南大学 2011
[6]基于“行为体验”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研究[D]. 刘姝慧.中南大学 2008
[7]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空间整合研究[D]. 张志彦.南京工业大学 2006
[8]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D]. 黄丽霞.西南大学 2006
[9]城市居住小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 陈鸿.西南交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42687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亲密关系度的交往强度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交往与空间》p19改绘
硕士学位论文12图2-2交往场所中人们的视线交流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行为一般都是低强度的交往,与其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相比交往的强度较低,原因在于公共空间中的交往人群更复杂、交往人群的关系较疏远。(4)看人心理:在公共空间见中观察各色各样的人、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发生交往是此类空间的独特之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交往区域的选择,人们会偏向于面向中交往活动最频繁、交往群体最多的方位,这样既能够直观感受交往活动的氛围,并对自己是否参与活动掌握着主动权。例如在公共空间的休息区域中,面向交往人群和交往活动的休闲座椅的使用人数较高,而其他朝向的休息座椅则被闲置(如图2-2所示)。还有在空间中一些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在空间中参与活动,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加入;或是通过观看别的孩子和成年人的交往活动,他们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活动。因此,在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布局中的的基础休息设施一般都是正对此空间内交往人群最多、交往活动最丰富的位置。2.1.2.2交往行为的参与者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参与公共空间交往的人群,在交往中对交往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空间尺度、空间的公共性等方面的需求都各不相同。由于参与公共交往活动的人群在空间中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时间段不一致,所以不同年龄的交往人群对交往活动、空间场所的需求也各有特色。经过对空间中不同年龄参与交往的情况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交往群体在公共空间中参与的交往活动具有区域性,也会影响具有不同层次公共性的空间使用人群参与的活动类型和表达方式。(1)少年儿童(15岁以下人群)本文对儿童的年龄段分类是指15岁以下的人群,他们的成长阶段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少年期,期也分为多个年龄?
交往与空间的公共性是否互助?——基于长沙五一广场的调研反思15①环境质量与公共空间活动发生的相关模式②公共空间活动数量与交往频率关系图2-3环境质量、公共空间活动及交往频率之间的关联性图片来源:①交往空间p15②交往空间p17必要性交往活动、自发性交往活动、社会性交往活动(如图2-3所示)。④在大多数的公共空间中,社会性交往活动都是由必要性交往活动与自发性交往活动引发的。不同层次的交往活动之间会发生转换,当进行必要性活动时引发了自发性活动后引起周边人群的关注并参与其中,就会形成规模相会较大的社会性活动,这就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中交往活动引发的连锁反映。目观的交集、偶然的触碰这些细小的行为都有可能引发社会交往活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为交往活动打下了物质基础,交往活动在数量、时间和范围上都会增加。由于交往活动进行的物质空间条件不同,空间环境和交往人群都各有其特点,交往人群在物质空间环境中驻足的时间越长,表达交往的欲望更强烈、参与交往活动频率越高。公共交往物质空间环境质量对参与必要性交往活动的人数和活动类型没有很大影响,但是改善进行交往的物质空间环境品质,参与必要性交往活动的交往人群在空间中停留的时间增加,从而连锁引发大量自发性活动,最后形成社会性的交往活动。2.1.3公共空间交往行为特征在公共交往空间中,人们能够亲眼观察他人在空间中的交往行为,不同交往群体在空间中表现的行为受到个人的生活习惯、年龄大孝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的影响,由于从众心理的引导在同一个空间中不同交往人群的交往行为具有一④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18.交往频率值公共空间活动数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讨上海旧城区的公共空间[J]. 毛卉. 建材与装饰. 2019(27)
[2]民居建筑思想的现代应用[J]. 高宇波,刘祯祯. 华中建筑. 2010(03)
[3]浅谈体验式商业建筑空间——以“青岛·十五街”为例[J]. 冯素云,曹麻茹. 中外建筑. 2009(06)
[4]建筑复合界面初探[J]. 张蔚,魏春雨. 南方建筑. 2004(06)
[5]昆明西华小区规划设计[J]. 刘学,王学海. 建筑学报. 1997(07)
博士论文
[1]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D]. 杨长云.厦门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小街区街头交往场所的空间品质营造设计研究[D]. 甘洛书.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基于“公共性”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龚杰.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长沙商业用地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机制研究[D]. 孙可.湖南大学 2014
[4]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及相关设计策略研究[D]. 吴伟.重庆大学 2012
[5]长沙市商业网点布局研究[D]. 王祥利.湖南大学 2011
[6]基于“行为体验”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研究[D]. 刘姝慧.中南大学 2008
[7]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空间整合研究[D]. 张志彦.南京工业大学 2006
[8]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D]. 黄丽霞.西南大学 2006
[9]城市居住小区邻里交往空间研究[D]. 陈鸿.西南交通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42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34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