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修复铬污染土壤及还原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7 10:34
铬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如铬酸盐电镀、皮革制革、纺织染色、金属清洗等行业,在这些行业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铬随之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解决土壤铬污染问题,研发铬污染修复关键技术尤为重要。本文以铬污染土壤为修复目标,从包头市韩庆坝铬渣堆场土壤中筛选出7株颜色形态不同的菌株,通过对这7株菌株还原能力和耐受性的检测,最终筛选出1株具有较强还原能力和耐受性的菌株G,对其生长、还原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将铬还原菌G与生物炭制备成微生物菌剂,通过盆栽实验对铬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考察了环境因子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对修复效果进行验证;同时对菌株G还原Cr(Ⅵ)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如下:通过分离筛选纯化技术,从包头市韩庆坝铬渣堆场土壤中筛选出7株铬还原菌。其中有1株对Cr(Ⅵ)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耐受性,命名为G。通过对该菌的形态学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鉴定表明,菌株G为Micrococcus luteus;其在60 h内使浓度为100 mg/L的Cr(Ⅵ)溶液还原率达到82....
【文章来源】: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铬的价态转化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原,通过变性实验考察铬还原酶和代谢产物对)VI(rC还原作用。考察电子供体和金属离子对铬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细胞表面与)VI(rC的结合位点,更深层次的探讨菌株还原)VI(rC的机制。1.6.2技术路线本文运用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对微生物菌剂修复铬污染土壤及还原机制进行了分析。具体技术路线图见1.2:图1.2技术路线图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3铬还原菌的筛癣鉴定及生长还原特性3.1菌株筛癣鉴定3.1.1菌株分离如图3.1和表3.1所示,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孝颜色等特点经过多次筛癣分离和纯化,共筛选出7株对)VI(rC能够耐受的细菌,分别命名为A、B、C、D、E、F、G,通过这7株细菌对)VI(rC还原能力的测定发现均有不同还原)VI(rC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菌株长期生长在铬污染的土壤中自身具备这样的能力。其中A、B、C、E、F五株细菌的还原率均在20%以下,最低抑制浓度也在250mg/L以下,而D和G的还原能力可以达到78%和80.10%,最低抑制浓度为350mg/L和300mg/L。所以初步筛选出2株具有较高抗性和还原能力的菌株,编号为D和G。ABCDEFG图3.1细菌形态图表3.1细菌最低抑制浓度及还原率菌株类型最低抑制浓度还原率A150mg/L11.6%B150mg/L17.3%C250mg/L18%D350mg/L78%E200mg/L19.84%F100mg/L11.70%G300mg/L80.10%3.1.2形态学鉴定通过对细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以及SEM观察发现,如图3.2,菌株D菌落表面光滑,菌落颜色为白灰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细胞杆状,有呈链的趋势;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铬污染毒性土壤清洁修复研究进展与综合评价[J]. 刘仕业,岳昌盛,彭犇,邱桂博,郭敏,张梅. 工程科学学报. 2018(11)
[2]生物炭基固定化菌剂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高效降解[J]. 任宏洋,马伶俐,王兵,袁增,李珍珍,丁梦娇. 环境工程学报. 2017(11)
[3]微生物铬转化和抗性机制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夏险,李明顺,武士娟,王革娇.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7)
[4]重金属铬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宇虹. 科技风. 2016(07)
[5]一株Cr(Ⅵ)还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还原特性研究[J]. 李维宏,杨宁,魏晓峰,岳秀萍,徐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11)
[6]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综述[J]. 王鑫. 环境工程. 2015(S1)
[7]响应曲面优化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J]. 张涵,韩雨彤,张守娟,丁铮,张秀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4)
[8]生物质炭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J]. 李中阳,齐学斌,樊向阳,吴海卿,杜臻杰,李平,吕谋超.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2)
[9]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J]. 胡永娟,李学梅,王海磊,邵云,张紧紧,韩宗梁,马守田.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6)
[10]“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J]. 中国环保产业. 2012(12)
博士论文
[1]某工厂厂区土壤铬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D]. 邓红艳.重庆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污泥—豆渣联合修复铬污染土壤研究[D]. 孙慧慧.重庆大学 2018
[2]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D]. 李靖.昆明理工大学 2013
[3]固定化细菌增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及影响因素[D]. 元妙新.浙江大学 2011
[4]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微生物还原及Cr(Ⅲ)的稳定性研究[D]. 苏长青.中南大学 2010
[5]土壤对铬吸附特性及影响外源铬吸附因素的研究[D]. 杨斌.贵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4383
【文章来源】: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铬的价态转化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原,通过变性实验考察铬还原酶和代谢产物对)VI(rC还原作用。考察电子供体和金属离子对铬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细胞表面与)VI(rC的结合位点,更深层次的探讨菌株还原)VI(rC的机制。1.6.2技术路线本文运用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对微生物菌剂修复铬污染土壤及还原机制进行了分析。具体技术路线图见1.2:图1.2技术路线图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3铬还原菌的筛癣鉴定及生长还原特性3.1菌株筛癣鉴定3.1.1菌株分离如图3.1和表3.1所示,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孝颜色等特点经过多次筛癣分离和纯化,共筛选出7株对)VI(rC能够耐受的细菌,分别命名为A、B、C、D、E、F、G,通过这7株细菌对)VI(rC还原能力的测定发现均有不同还原)VI(rC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菌株长期生长在铬污染的土壤中自身具备这样的能力。其中A、B、C、E、F五株细菌的还原率均在20%以下,最低抑制浓度也在250mg/L以下,而D和G的还原能力可以达到78%和80.10%,最低抑制浓度为350mg/L和300mg/L。所以初步筛选出2株具有较高抗性和还原能力的菌株,编号为D和G。ABCDEFG图3.1细菌形态图表3.1细菌最低抑制浓度及还原率菌株类型最低抑制浓度还原率A150mg/L11.6%B150mg/L17.3%C250mg/L18%D350mg/L78%E200mg/L19.84%F100mg/L11.70%G300mg/L80.10%3.1.2形态学鉴定通过对细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以及SEM观察发现,如图3.2,菌株D菌落表面光滑,菌落颜色为白灰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细胞杆状,有呈链的趋势;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铬污染毒性土壤清洁修复研究进展与综合评价[J]. 刘仕业,岳昌盛,彭犇,邱桂博,郭敏,张梅. 工程科学学报. 2018(11)
[2]生物炭基固定化菌剂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高效降解[J]. 任宏洋,马伶俐,王兵,袁增,李珍珍,丁梦娇. 环境工程学报. 2017(11)
[3]微生物铬转化和抗性机制与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夏险,李明顺,武士娟,王革娇.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7)
[4]重金属铬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宇虹. 科技风. 2016(07)
[5]一株Cr(Ⅵ)还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还原特性研究[J]. 李维宏,杨宁,魏晓峰,岳秀萍,徐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11)
[6]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综述[J]. 王鑫. 环境工程. 2015(S1)
[7]响应曲面优化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J]. 张涵,韩雨彤,张守娟,丁铮,张秀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5(04)
[8]生物质炭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形态的影响[J]. 李中阳,齐学斌,樊向阳,吴海卿,杜臻杰,李平,吕谋超.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2)
[9]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J]. 胡永娟,李学梅,王海磊,邵云,张紧紧,韩宗梁,马守田.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6)
[10]“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J]. 中国环保产业. 2012(12)
博士论文
[1]某工厂厂区土壤铬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D]. 邓红艳.重庆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污泥—豆渣联合修复铬污染土壤研究[D]. 孙慧慧.重庆大学 2018
[2]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D]. 李靖.昆明理工大学 2013
[3]固定化细菌增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及影响因素[D]. 元妙新.浙江大学 2011
[4]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微生物还原及Cr(Ⅲ)的稳定性研究[D]. 苏长青.中南大学 2010
[5]土壤对铬吸附特性及影响外源铬吸附因素的研究[D]. 杨斌.贵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4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57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