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由山水画的观照到“山水城市”设计“意象赋形”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07:45
  二十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思想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部分,他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要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人类在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城市化进程极度膨胀。中国受到西方城市和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一方面显著的提升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又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中国固守千百年城市“气氛”和人居精神。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基于本土文化和“诗意栖居”理念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潮流逐步重新被重视,山水文化、山水艺术和“山水城市”理念被提及和运用,我们在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至今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忧虑,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试图在更遥远的时代,去探寻属于中华民族自我的精神底子和价值内核。笔者认为,民族栖居文化就是一种凝结的“意识氛围”,它归根结底源于本民族的思维模型和操作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维作为出发点,从内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角度去研究山水绘画中“山水意象”的形成与运用,研究在世界意识和艺术认知的背景下,意象思维和山水思维的演变,并试图用...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由山水画的观照到“山水城市”设计“意象赋形”的探究


世界意识的中西方差异与演变对世界有了初步的直观意识,中国传统思想产生出了“一体”、“联系”的认识

世界意识,中国传统


第2章中国传统意象思维和山水思维的演变132-1)图2-1世界意识的中西方差异与演变对世界有了初步的直观意识,中国传统思想产生出了“一体”、“联系”的认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经在道德经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1。”,而后发展到西汉董仲舒纳入儒家学说,发展出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框架的,以人为中心世界一体相连的基本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下,人的基本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已形成了以人和万物一体相连的思维根源,也逐渐的成为艺术创作和宗教哲学的思想基础,逐步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整体关联性和异质同构性,强调双方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调和的关系,终归平衡和谐,这种思想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也同时启发了中国传统世界意识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的属性。图2-2中国传统世界意识的演变1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

天人合一,整体观


第2章中国传统意象思维和山水思维的演变15图2-3“天人合一”到“天人相与”的整体观2.1.2传统思想背景下的艺术思维模式演化中国古代对于客观世界的物象和主观世界的精神,在哲学思辨和艺术表现上,体现出一种“物我相连”的生命联系。抽象的精神以一种类似具有生命的动态气韵流动的方式,去描绘或者注入了自然世界中,也可以说就是用抽象精神的“生”去表现客观“物”的“生”。所以,中国传统思维下的艺术表现大体可以总结为,是对思维和存在二者关系的一种处理。中国本土的哲学认识中,在对自然生命体和人之间,追求的是关注和完善人格,关注“生命体”的内部价值,用心和精神进行领悟和认知,是一种“生成”价值的理论;相反西方重在生命体的外在价值,通过理性认识,解释物的“存在”的理论。中国的传统山水艺术表达过程中,关注生成的过程,并在“虚象”与“实象”之间搭建了一种媒介或者桥梁,来达到天人相与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目标,这种桥梁我们通常称之为“意”。主体在山水之间透过大千世界的自然物象,主体基于自身修养而引发一种精神之动,将自然物象通过人内在加工和主观“意”造,最终得到了真实的艺术画象,这也就是郭熙所说的“内外相养”的真实过程。宋代马远《山径春行图》比较清晰直白的可以证明这种“内外相养”的绘画表达,既写春景,又融入文人面对春天到来时,盎然生机悠悠自在心情,以及乐观豁达精神和内在修养、心理活动。(图2-4)通过这种艺术表达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山水艺术表达是具有生命内在精神的外化显现。中国的山水画家,试图在一张纸中绘制出具有生命价值的艺术体,将客观自然和主体感悟相互交融而产生一种对图2-4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小说插画空间语言探析[J]. 金秋野,王一同.  建筑学报. 2016(04)
[2]知地知天,建筑自然——关于“水岸山居”的对谈[J]. 王欣,金秋野.  建筑师. 2014(03)
[3]可变之“观”与可授之“法”——《如画观法——传统中国山水画视野构造之于建筑设计》研讨会[J]. 金秋野.  建筑学报. 2014(06)
[4]从《园冶》看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结构主义审美[J]. 余俊.  安徽建筑. 2014(02)
[5]凝视与一瞥[J]. 金秋野.  建筑学报. 2014(01)
[6]隔岸问山——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J]. 王澍.  建筑学报. 2014(01)
[7]论王澍——兼论当代文人建筑师现象、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及其他问题[J]. 金秋野.  建筑师. 2013(01)
[8]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 王澍.  世界建筑. 2012(05)
[9]循环建造的诗意 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 王澍,陆文宇.  时代建筑. 2012(02)
[10]剖面的视野——宁波滕头案例馆[J]. 王澍.  建筑学报. 2010(05)

博士论文
[1]复归“山水”[D]. 初冬.天津大学 2012
[2]范畴的移植[D]. 尹培如.中央美术学院 2008
[3]从山水观念到山水图式[D]. 徐晓力.复旦大学 2006
[4]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 林秀琴.福建师范大学 2005
[5]观念与艺术[D].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 2002

硕士论文
[1]浅析中国山水画的节奏与韵律[D]. 李春华.河北师范大学 2015
[2]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D]. 王斐.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现代设计中设计师“态度”的比较与研究[D]. 傅丽叶.中央美术学院 2011
[4]当代建筑中传统元素“形、境、意”的表达[D]. 王烨.山东建筑大学 2010
[5]建筑文化视野之下的两宋时期界画研究[D]. 宋之仪.湖南大学 2010
[6]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关系研究[D]. 邱族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19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619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