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不同氮素形态下大豆对磷的吸收

发布时间:2022-02-18 15:10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由于作物较高的经济价值以及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农民盲目施用氮肥、磷肥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当前肥料过量和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与资源浪费的问题,本文围绕红壤区土壤养分管理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下大豆的肥料利用率为主要目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1.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pH、磷素状况及环境风险通过考虑土壤磷的农学意义和环境意义两个方面,对南方红壤水田、旱地的土壤酸化状况以及磷素丰缺情况以及磷素流失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南方红壤磷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余江县水田、旱地大部分土壤仍为酸性,但其酸化程度有所缓解,水田土壤的缺磷点位比例较高,高磷点位较少,旱地土壤则与之相反。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表明所有调查点位中水田土壤的有效磷均未超过磷流失突变点,磷流失风险低,而旱地土壤中有效磷超过磷流失突变点的点位较多,磷流失风险高。2.不同pH土壤下大豆肥料利用率通过盆栽种植大豆,研究了不同pH土壤下施用氮肥、磷肥对大豆生物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西pH4.32的土壤中,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硝态氮肥和磷肥均提高大豆根、茎、叶、豆荚的... 

【文章来源】: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氮素形态下大豆对磷的吸收


技术路线图

土壤图,水田,土壤,分布频率


土地利用方式 样点数 均值±标准差旱地 18 5.35±0.62水田 18 5.29±0.31一般认为当 pH< 5 时为强酸性土壤,pH 5.0~6.5 为弱酸性土壤,pH 6.6~7.5 为中性土壤[51]。余江县调查土样大部分为 pH 5.0~6.5 的弱酸性土壤,弱酸性水田占83%,弱酸性旱地占 67%;其次为 pH< 5 的强酸性土壤,强酸性水田占 17%,强酸性旱地占 28%;pH 6.6~7.5 的中性土壤最少,仅有 5%旱地土壤呈现中性,没有水田土壤呈现中性(图 3.1)。

水田,分布频率,土壤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3.1.2余江县土壤磷素状况以Olsen-P作为参考,一般认为,适合作物生长的水田土壤Olsen-P为11~20mg·kg-1,旱地土壤为21~40mg·kg-1。当Olsen-P大于41mg·kg-1时相对偏高,小于10mg·kg-1时则相对缺乏[52]。图3.2结果表明,有39%的水田土壤Olsen-P小于10mg·kg-1,有39%的水田土壤Olsen-P在11~20mg·kg-1,11%的水田土壤Olsen-P大于41mg·kg-1,表明有1/3以上的水田土壤缺磷,1/3以上的水田土壤磷含量适合作物生长,1/10的水田土壤高磷。旱地土壤Olsen-P分析结果表明,有11%的旱地土壤Olsen-P小于10mg·kg-1,11%的旱地土壤Olsen-P大于41mg·kg-1,有61%的旱地土壤Olsen-P在21~40mg·kg-1,这表明旱地土壤缺磷较少,2/3左右的旱地土壤磷浓度适合作物生长。图3.2水田和旱地Olsen-P分布频率以Bray-P作为参考,参照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和沈建国等[50,53]Bray-P分级标准,农田土壤Bray-P含量小于7mg·kg-1为缺磷状态,水田土壤在Bray-P为7-20mg·kg-1适合作物生长,旱地土壤在21~50mg·kg-1适合作物生长,当大于51mg·kg-1为高磷状态。由图3.3可知,有33%的水田土壤Bray-P小于7mg·kg-1,有33%的水田土壤Bray-P在8~20mg·kg-1,6%的水田土壤Bray-P大于51mg·kg-1,表明1/3以上的水田土壤处于缺磷状态,1/3以上的水田土壤磷浓度适合作物生长,极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RGB模型的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预测[J]. 宋一帆,张武,姚雨晴,洪迅,张嫚嫚,刘连忠.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2]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淋溶流失特征及环境阈值研究[J]. 段永蕙,刘娟,刘惠见,张淑香,张乃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6)
[3]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J]. 吕真真,刘秀梅,侯红乾,冀建华,蓝贤瑾,冯兆滨,刘益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8)
[4]近40年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的演变特征[J]. 李委涛,刘明,李朋发,李桂龙,江春玉,吴萌,仇存璞,董元华,李忠佩.  土壤学报. 2020(04)
[5]氮、磷肥用量对豫中地区大豆产量、干物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司玉坤,齐欣,武庆慧,白红波,赵亚南,叶优良,黄玉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5)
[6]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J]. 童文彬,杨良觎,章明奎.  江西农业学报. 2019(04)
[7]氮磷钾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张伟丽,白文琴,白文明,宋莫凡,夏美娟,王鹏科,冯佰利,高金锋.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2)
[8]酸性土壤可持续利用[J]. 沈仁芳,赵学强.  农学学报. 2019(03)
[9]土壤酸化及其生态效应[J]. 张玲玉,赵学强,沈仁芳.  生态学杂志. 2019(06)
[10]潮土CaCl2-P含量对磷肥施用的响应及其淋失风险分析[J]. 申艳,段英华,黄绍敏,郭斗斗,张盛楠,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D]. 高杰.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旱地土壤氮素及玉米根系特性对控释氮肥输入响应机制[D]. 冯朋博.宁夏大学 2019
[3]杭州市郊典型菜园土壤磷素状况及其环境风险研究[D]. 姜波.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1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631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