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猪肉与豆腐重组火腿产品开发
本文关键词:碎猪肉与豆腐重组火腿产品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以碎猪肉和豆腐为主要原料,用复合蛋白酶适度的酶解大豆蛋白,使大豆蛋白钝化酰胺基团暴露出来,再利用TO交联作用催化蛋白质分子形成网络空间结构,使豆腐蛋白与碎猪肉蛋白的胶凝性增加:经过热加工工艺的优化,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增加食用方便性,使销售范围更广。经过系列的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得出最佳的加工条件,研究结果如下:复合蛋白酶水解豆腐蛋白的条件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温度、pH值、酶与底物比(E/S)、水解时间4个因素对豆腐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并经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因数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复合蛋白酶水解豆腐蛋白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5℃,水解时间6h,酶与底物比1740U/g,pH9.0。重组肉粘结性能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TG酶/底物(U/g)、酪朊酸钠添加量、作用时间、NaCl浓度4个因素对重组肉粘结性的影响,并经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因数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TG酶/底物40U/g,酪朊酸钠添加量1%,T G作用时间3h,NaCl浓度1.5%。重组肉热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将碎猪肉和豆腐重组后切成5mm的薄片,包装后用杀菌釜进行热加工。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温度(℃)、时间(h)、压力(Mpa)三个因素对重组肉热加工过程中弹性的影响,并经过正交实验对影响因素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条件为温度85℃、压力0.1Mpa、作用时间30min,验证试验测得在最佳条件下重组肉的弹性为0.96。产品品评结果:用实验所得最佳工艺条件制得的碎猪肉与豆腐重组肉与市售猪肉作对比品尝实验,得到了最优感官评分,评分为94.5。电镜扫描结果:用实验所得最佳工艺条件制得的猪肉与豆腐重组肉组织形态与原料肉几乎相同,肉与豆腐形成明显的统一整体,形态搭配完美。产品质量指标:用实验所得最佳工艺条件制得的TG交联动植物蛋白重组肉样品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的均符合GB/T20711-2006熏煮火腿标准。
【关键词】:碎猪肉 豆腐 TG酶 重组肉 交联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51.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21
- 1.1 国内外重组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9-15
- 1.1.1 重组肉加工技术9-10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1.3 发展趋势12-15
- 1.2 TG概述15-18
- 1.2.1 TG来源15-16
- 1.2.2 TG作用机理16-17
- 1.2.3 TG特性17
- 1.2.4 TG应用领域17-18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8-20
- 1.4 研究内容20-21
- 2 材料与方法21-26
- 2.1 材料21
- 2.1.1 主要材料21
- 2.1.3 试验仪器21
- 2.2 试验方法21-26
- 2.2.1 工艺流程21-23
- 2.2.2 复合蛋白酶水解豆腐蛋白条件的研究23
- 2.2.3 重组肉粘结性能的研究23-24
- 2.2.4 重组肉热加工工艺参数研究24-25
- 2.2.5 检测方法25
- 2.2.6 感官评价方法25-26
- 3 结果与分析26-41
- 3.1 复合蛋白酶水解豆腐蛋白条件的研究26-30
- 3.1.1 温度对水解豆腐蛋白效果的影响26
- 3.1.2 pH值对水解豆腐蛋白效果的影响26-27
- 3.1.3 加酶量对水解豆腐蛋白效果的影响27-28
- 3.1.4 水解时间对水解豆腐蛋白效果的影响28
- 3.1.5 复合蛋白酶水解豆腐蛋白正交组合优化试验结果28-30
- 3.2 重组肉粘结性能的研究30-35
- 3.2.1 TG的添加量对重组肉粘结性的影响30-31
- 3.2.2 酪朊酸钠添加量对重组肉粘结性能的影响31
- 3.2.3 TG反应时间对肉块粘结性能的影响31-32
- 3.2.4 NaCl对肉块冷粘结性能的影响32-33
- 3.2.5 重组肉粘结性正交组合优化试验结果33-35
- 3.3 重组肉热加工工艺参数研究35-38
- 3.3.1 压力对重组肉弹性的影响35
- 3.3.2 时间对重组肉弹性的影响35-36
- 3.3.3 温度对重组肉弹性的影响36
- 3.3.4 热加工工艺正交优化实验结果36-38
- 3.4 产品品质检测结果38-41
- 3.4.1 感官评价38
- 3.4.2 组织电镜扫描图38-39
- 3.4.3 产品质量检测39-41
- 4 讨论与结论41-44
- 4.1 讨论41-42
- 4.2 结论42-44
- 5 问题与展望44-45
- 5.1 问题44
- 5.2 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50-51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情况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大豆蛋白的开发与利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夏剑秋;国外大豆蛋白食品的开发[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0年01期
3 刘勇;大豆翻倍增值法 大豆蛋白肉加工技术[J];农村百事通;2000年09期
4 朱秀清,夏剑秋,刘宇峰;我国大豆蛋白制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5 黄军;大豆蛋白肉制作技术[J];安徽农业;2001年06期
6 夏剑秋;大豆蛋白生产与应用技术研讨会在哈召开[J];大豆通报;2002年04期
7 吴正达;大豆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四川粮油科技;2002年02期
8 黄舜荣;大豆蛋白的营养及其饮料的生产[J];山西食品工业;2002年02期
9 朱行;浓缩大豆蛋白的加工、特性和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年05期
10 李荣和,姜浩奎;适用于面制品蛋白营养强化的新型大豆蛋白[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杰;;新兴大豆蛋白食品[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2 温光源;胡小中;;新兴大豆蛋白制品的营养、功能特性及应用[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3 张玉琴;;利用大豆蛋白强化油炸方便面的研究[A];北京食品学会青年科技论文集[C];1992年
4 郑二丽;吴娜娜;杨晓泉;;良好风味大豆蛋白的制备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郭凤仙;李伟伟;熊幼翎;陈洁;;贮藏条件对豆粉中油脂及大豆蛋白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田仁林;;大豆产业的新机遇——大豆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A];上海市粮油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潘妍;王昌涛;董银卯;袁雪;韩扬;;微波-酶法耦合提取大豆蛋白的初步研究[A];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军;杨明成;陈海军;李爱梅;;大豆蛋白辐射灭菌工艺研究[A];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简华君;郭凤仙;陈洁;黄小林;;热处理大豆蛋白对肌肉蛋白-大豆蛋白混合凝胶性质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魏益民;康立宁;赵多勇;张波;钟耕;;低温豆粕的食品工业用途分析[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建文;我国大豆蛋白开发前景可观[N];今日信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祝松;大豆蛋白可保护心脏健康[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3 陈军梅;舒莱倡导大豆蛋白保健康[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刘伟 魏传民;聊城局开拓大豆蛋白出口市场[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5 记者 范建;方便面吃多了想换口味 大豆蛋白营养餐钻空子[N];科技日报;2006年
6 金讯;大豆蛋白行业发展前景“柳暗花明”[N];粮油市场报;2006年
7 李锦华;大豆蛋白为百姓营养健康带来福音[N];消费日报;2006年
8 任重;大豆蛋白市场群雄争霸[N];中国商报;2006年
9 记者 林琳邋实习生 景岩;陕加合作建设万吨大豆蛋白深加工项目[N];陕西日报;2007年
10 雷收麦;普及大豆蛋白知识惠及民生[N];中国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琨;大豆蛋白的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杨娟;特殊人群专用大豆蛋白配料制备及其营养功效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郭凤仙;大豆蛋白在贮藏过程中品质下降机制及控制途径[D];江南大学;2015年
4 王鑫;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大豆蛋白仿真制备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董蝶;大豆蛋白/阿拉伯胶复合物形成机理及其功能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6 吴伟;蛋白质氧化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凝胶性质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0年
7 江连洲;利用酶修饰技术制取系列功能性大豆蛋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康立宁;大豆蛋白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技术和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
本文编号:374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7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