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微纳米气泡对烧结料燃烧烟气中多种污染物催化氧化吸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2 23:43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因此发布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以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问题。然而烧结工序是钢铁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最多的环节之一,治理烧结烟气已成为各大钢铁企业达成环保标准的首要任务。之前的烧结烟气多采用湿法脱硫,SCR技术脱硝,一体化多种污染物控制工艺如活性焦(炭)脱硫脱硝、循环流化床多污染物协同净化、O3多污染物协同净化等。最近高级氧化工艺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微纳米一体化氧化吸收,但对实际烧结料燃烧产生含多种污染物烟气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对微纳米气泡一体化脱硫脱硝脱汞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微纳米气泡吸收净化实际烧结烟气、催化氧化吸收烧结料与污泥、烧结料与聚氯乙烯燃烧产生多种污染物的效果,以及各种因素对微纳米气泡去除烟气中多种污染物的影响,获得最佳脱除条件,并初步分析微纳米气泡的反应机理,得到结论如下:(1)单独烧结料与NaNO2在850℃的温度下燃烧20min得到的烟气经微纳米气液分散体系处理,在进水pH为5的条件下NOX的吸收效率能达到59.3%,SO2几乎...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发展
        1.1.2 我国铁矿烧结现状
        1.1.3 烧结烟气排放特点
    1.2 单一污染物脱除技术现状
        1.2.1 脱硫技术
        1.2.2 脱硝技术
    1.3 烟气中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现状
        1.3.1 湿法脱硫除尘+SCR脱硝技术
        1.3.2 循环流化床多污染物协同净化技术
        1.3.3 活性焦(炭)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1.3.4 O3多污染物协同净化技术
    1.4 微纳米气泡技术及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4.1 微纳米气泡产生方式
        1.4.2 微纳米气泡特性
        1.4.3 微纳米气泡在环境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装置、流程及内容
        2.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2.2 实验内容
    2.3 分析及计算方法
        2.3.1 吸收液中离子浓度的测定
        2.3.2 计算方法
第三章 微纳米气泡吸收烧结烟气中NOX和SO2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实验条件对微纳米气泡吸收烧结烟气中NOX和SO2的影响
        3.2.1 烧结料燃烧温度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3.2.2 烧结料燃烧时间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3.2.3 烧结料与NaNO2比例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3.2.4 吸收液pH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3.2.5 Mn2+浓度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3.2.6 添加塑料燃烧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3.3 最佳实验条件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纳米气泡吸收吸收烧结料与污泥燃烧混合烟气中NOX和SO2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实验条件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4.2.1 吸收液pH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NaBr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NaCl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SDS’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4.2.5 金属离子对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4.3 最佳实验条件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纳米气泡吸收烧结料与聚氯乙烯燃烧混合烟气脱硫脱硝脱氯的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实验条件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5.2.1 pH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5.2.2 不同浓度SDS’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5.2.3 不同浓度Fe2+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5.2.4 不同浓度Mn2+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5.2.5 不同浓度NaBr对烟气吸收效率的影响
    5.3 最佳实验条件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67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3767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