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4:16

  本文关键词: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菜籽 采收期 油脂 蛋白质 硫代葡萄糖苷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


【摘要】:油菜生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提高油菜籽产量的同时还需要对油菜籽的品质进行改良。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其品质随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本文以不同时间采收的三个品种(湘杂油-753、中油-1358、观音菜薹)油菜籽为原料,研究了千粒重、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主要脂肪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初步确定油菜籽的适宜采收期,为生产出高产量、高品质油菜籽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三个品种(湘杂油-753、中油-1358、观音菜薹)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千粒重、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其中千粒重分别在终花后35d、32d和38d达最大值4.22g、4.32g和3.52g;油脂含量分别在终花后35d、32d和38d达最高水平41.3%、37.2%和31.4%;蛋白质含量分别在终花后29d、32d和35d达最高值27.36%、26.6%和27.5%。总糖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三个品种分别在终花后38d、35d和35d降至最低值14.2%、15.2%和12.9%。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变化因品种不同而不同,湘杂油-753和中油-1358的变化不明显,而观音菜薹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明显上升,从1.1mg/g升至7.0mg/g。2.三个品种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总糖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他指标(蛋白质、油脂、硫代葡萄糖苷)间则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三个品种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3.三个品种(湘杂油-753、中油-1358、观音菜薹)油菜籽在成熟过程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棕榈酸含量分别在终花后35d、38d和35d降至最低水平4.43%、4.18%和2.86%;硬脂酸含量分别在终花后35d、38d和38d降至最低值2.28%、2.25%、和2.13%。三个品种油菜籽的油酸含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在成熟后期分别达到最高值78.72%、63.21%和57.46%。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成熟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波动,其中湘杂油-753的亚油酸含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在终花后32d降到最低值8.18%,其他两个品种的亚油酸含量变化较小;湘杂油-753的亚麻酸含量呈现小幅波动趋势,而中油-1358的亚麻酸含量呈小幅上升趋势,两者分别在终花后35d和38d达到最高水平5.53%、6.53%;观音菜薹的亚麻酸含量呈先上升后又有所下降的趋势。长链脂肪酸(二十碳烯酸和芥酸)含量均较低,其中湘杂油-753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在终花后38d达到最高值1.51%,而另外两个品种的二十碳烯酸含量只是呈现一定范围的波动;三个品种油菜籽的芥酸含量本身很低,且采样时间已是成熟期固其变化不大。4.三个品种油菜籽的脂肪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油菜籽的硬脂酸含量和棕榈酸含量之间均呈现高度的极显著正相关,而油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棕榈酸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脂肪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则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5.三个品种油菜籽的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湘杂油-753油菜籽的前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3.883%,其中千粒重、油脂含量等指标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综合评分表明在终花后35d左右为湘杂油-753的适宜采收期;中油-1358油菜籽前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254%,其中千粒重、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综合评分表明在终花后35d左右为中油-1358的适宜采收期;观音菜薹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7.836%,其中油脂含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对主成分影响较大,综合评分表明在终花后38d左右为观音菜薹的适宜采收期。
【关键词】:油菜籽 采收期 油脂 蛋白质 硫代葡萄糖苷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2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 油菜的生产加工及综合利用现状12-13
  • 1.1 我国油菜的生产发展概况12
  • 1.2 油菜籽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12-13
  • 2 油菜籽品质性状的研究现状13-15
  • 2.1 油菜籽的主要化学成分14-15
  • 2.2 油菜籽的脂肪酸组成15
  • 3 影响油菜籽品质形成因素研究进展15-18
  • 3.1 生态环境因素对油菜籽品质形成的影响15-16
  • 3.2 营养元素对油菜籽品质形成的影响16-17
  • 3.3 农艺措施对油菜籽品质形成的影响17-18
  • 4 植物种子成熟过程品质变化研究进展18-19
  • 5 主成分分析法19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0
  • 7 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干物质积累变化研究21-31
  • 1 材料与方法21-23
  • 1.1 供试材料21
  • 1.2 仪器与设备21-22
  • 1.3 主要试剂22
  • 1.4 试验方法22-23
  • 2 结果与分析23-29
  • 2.1 总糖回归方程23
  • 2.2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千粒重变化23-24
  • 2.3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含量的变化24-25
  • 2.4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变化25-26
  • 2.5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总糖含量变化26-27
  • 2.6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变化27
  • 2.7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27-29
  • 3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变化研究31-44
  • 1 材料与方法31-32
  • 1.1 供试材料31
  • 1.2 仪器与设备31
  • 1.3 主要试剂31-32
  • 1.4 试验方法32
  • 2 结果与分析32-42
  • 2.1 油菜籽脂肪酸的组成32-33
  • 2.2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棕榈酸含量变化33-34
  • 2.3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硬脂酸含量变化34-35
  • 2.4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油酸含量变化35-36
  • 2.5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亚油酸含量变化36-37
  • 2.6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亚麻酸含量变化37-38
  • 2.7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二十碳烯酸含量变化38
  • 2.8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芥酸含量变化38-39
  • 2.9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变化相关性分析39-42
  • 3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油菜籽成熟过程中品质的主成分分析44-51
  • 1 材料与方法44
  • 1.1 供试材料44
  • 1.2 试验方法44
  • 2 结果与分析44-49
  • 2.1 湘杂油-753油菜籽的主成分分析44-46
  • 2.2 中油-1358油菜籽的主成分分析46-47
  • 2.3 观音菜薹油菜籽的主成分分析47-49
  • 3 本章小结49-51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51-54
  • 1 主要结论51-52
  • 2 创新点52
  • 3 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elValls T A ,丁海燕;确定海洋沉积物中污染物来源的方法——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1期

2 王建民;王传旭;杨力;余忠林;王运祥;;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煤矿企业员工满意度实证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刘星;王震;马新东;林忠胜;徐恒振;姚子伟;;常见亚非原油饱和链烷烃分布特征及主成分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8期

4 王卓;;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周海廷;;四川绿豆地方品种资源研究 Ⅲ地方品种群体数量性状的通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董玉库,赵春瑞;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综合分析(Ⅰ)——主成分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7 韩波,林华荣;主成分分析在水质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1991年01期

8 高伟平;;主成分分析在化学中的应用及在可编程序计算器上的实现[J];化学工程师;1991年06期

9 任玉林,邴春亭,,逯家辉,郭晔;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主成分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6年06期

10 王丽,何鹰,王颜萍,赵英,李伟,王小如,Frank Lee;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聚类分析判别海面溢油种类[J];海洋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么彩莲;魏宁;;关于主成分分析的改进方法探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明星;缪柏其;靳韬;;利率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晓东;胡劲松;焦s

本文编号:518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518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a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