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磁波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泥的减量化工作日益紧迫。电磁波技术应用于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已有一些进展,但仅局限于静态、单一性研究。将电磁波技术同传统絮凝调理技术结合,研究电磁波预处理带来的污泥特性的改变及其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效果的影响,对电磁波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本课题组建了2450MHz和5800MHz两种频率的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采用武汉市沙湖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将污泥先通过电磁波预处理装置,后添加絮凝剂PAM+,通过絮凝搅拌装置完成絮凝反应,追踪监测全套处理流程中污泥含水率、TN、TP、SCOD、EPS等污泥特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污泥的脱水性能随2450MHz和5800MHz电磁波强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剩余污泥接受低强度的电磁波预处理后,脱水性能变好,在经历一段中强度电磁波预处理后脱水性能恶化,随着电磁波强度的继续增大,脱水性能又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同时,5800MHz电磁波对脱水性能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可用于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强度区间较2450MHz电磁波更窄。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在取得最优脱水效果时,电磁波加载时间约为70s,污泥加载量约为100mL,絮凝剂投加量集中在5-6 g/kg-SS、电磁波加载功率和pH因素的取值不固定,存在多种组合;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的优化方案中,电磁波加载功率约为200W,电磁波加载时间在40s左右,污泥pH值为5,污泥加载量约为70mL,絮凝剂投加量在9-10 g/kg-SS之间。从提升脱水性能的角度来说,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效果略优,但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的能耗更低。2、胞外聚合物(EPS)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的影响研究发现电磁波的加载功率越大、加载时间越长、污泥加载量越低,上清液中LB-EPS越多、TB-EPS越少。在电磁波作用于剩余污泥初期,处于外层的高含水率LB-EPS首先剥落进入水相,有利于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电磁波持续作用,TB-EPS逐渐转变成LB-EPS松散粘附于胶体外侧,使污泥颗粒表面的吸附水含量大幅度增加,污泥的脱水性能恶化。污泥TB-EPS中蛋白质比重对污泥脱水性能有着指示作用,蛋白质比重越大,污泥脱水性能越优。同时,发现电磁波预处理带来的污泥TN、SCOD大量释放与LB-EPS含量的变化有关,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3、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的影响机理1)电磁波的热效应带来有机物的大量溶出。通过考察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的有机物溶出量同电磁波能量的关系,得到以下有机物溶出模型:CTN=0.007W-0.070 CSCOD=0.6×10-3W+0.458 CLB-EPS=0.019W+1.735CTN=0.052T+0.080 CSCOD=4.3×10-3T +0.470 CLB-EPS =0.137T+2.129CTN=-0.022V+5.436 CSCOD=1.81×10-3V+0.908 CLB-EPS =-0.059V+16.1902)电磁波预处理为剩余污泥带来了显著的非热效应——“功率密度窗”效应。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中,污泥脱水性能在2450MHz频率电磁波强度为0-40 kWh/m3时和5800MHz频率电磁波强度为36.85-86.41kWh/m3和102.93-135.96 kWh/m3时,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通过电镜扫描观察污泥微观结构,发现电磁波预处理可使菌胶团中作为细胞连接物的粘性物质——EPS明显降低,改善污泥脱水性能。而同等强度的5800MHz频率电磁波预处理作用效果较2450MHz频率稍弱:絮体颗粒更大,胞外粘性物质更多。同时也发现,投加絮凝剂后,污泥颗粒变得更大、紧实,边缘变得更为圆滑,有利于发生絮凝沉降。而通过比较2450MHz频率电磁波作用下,污泥脱水性能最优和最差时污泥颗粒电镜扫描图片,发现污泥脱水性能的恶化是由于污泥絮体变得破碎、胞外粘性物质减少而使污泥发生絮凝变得困难。
【关键词】:电磁波 絮凝 污泥脱水 EPS 窗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剩余污泥絮凝概述10-14
- 1.1.1 剩余污泥性质10
- 1.1.2 剩余污泥的絮凝10-12
- 1.1.3 污泥脱水预处理常用絮凝剂12-14
- 1.2 电磁波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14-15
- 1.2.1 电磁波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现状14-15
- 1.2.2 电磁波污泥脱水机理研究进展15
- 1.3 课题来源和背景15-16
- 1.3.1 课题来源15
- 1.3.2 选题背景与意义15-16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16-18
- 1.4.1 研究目标16-17
- 1.4.2 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试验设计和方法18-26
- 2.1 絮凝剂种类的优选试验18-19
- 2.2 试验装置设计19-20
- 2.3 试验设计20-22
- 2.3.1 试验方法设计20-21
- 2.3.2 试验流程操作21-22
- 2.4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22-26
- 2.4.1 试验泥源22
- 2.4.2 试验药剂22-23
- 2.4.3 试验仪器23
- 2.4.4 分析方法23-26
- 第3章 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试验研究26-42
- 3.1 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单因素试验26-33
- 3.1.1 原污泥pH值调理的影响试验26-27
- 3.1.2 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PAM+投加量的影响试验27-29
- 3.1.3 2450MHz电磁波加载功率影响试验29-30
- 3.1.4 2450MHz电磁波加载时间影响试验30-31
- 3.1.5 2450MHz污泥加载量影响试验31-33
- 3.2 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法优化研究33-40
- 3.2.1 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步骤33-35
- 3.2.2 245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35-39
- 3.2.3 2450MHz 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能耗和成本计算39-40
- 3.3 本章小结40-42
- 第4章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试验研究42-60
- 4.1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单因素试验42-49
- 4.1.1 原污泥pH值调理的影响试验42-43
- 4.1.2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PAM+投加量的影响试验43-44
- 4.1.3 5800MHz电磁波加载功率影响试验44-46
- 4.1.4 5800MHz电磁波加载时间影响试验46-47
- 4.1.5 5800MHz电磁波污泥加载量影响试验47-49
- 4.2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法优化研究49-56
- 4.2.1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步骤49-51
- 4.2.2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51-56
- 4.2.3 5800MHz 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能耗和成本计算56
- 4.3 2450MHz和 5800MHz电磁波污泥絮凝脱水组合工艺的比较56-58
- 4.4 本章小结58-60
- 第5章 EPS影响试验研究60-82
- 5.1 EPS概述60-62
- 5.1.1 EPS定义60-61
- 5.1.2 EPS对污泥性能的影响概述61-62
- 5.2 实验方法62-66
- 5.2.1 EPS提取方法62-64
- 5.2.2 EPS提取方法的选择64-66
- 5.3 试验设计与实验过程66-67
- 5.3.1 试验泥样制备66-67
- 5.3.2 EPS的提取67
- 5.4 结果与讨论67-80
- 5.4.1 电磁波预处理对EPS的影响研究67-71
- 5.4.2 EPS组分变化及其对脱水性能影响研究71-76
- 5.4.3 EPS同有机物溶出效果的关系研究76-80
- 5.5 本章小结80-82
- 第6章 电磁波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絮凝脱水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82-89
- 6.1 电磁波预处理对污泥絮凝脱水性能的影响82-83
- 6.2 电磁波生物效应83-87
- 6.3 电磁波对污泥形态结构的影响87-89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89-93
- 7.1 结论89-92
- 7.2 问题与建议92-93
- 参考文献93-97
- 致谢97-9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蓉菁;王东寅;;剩余污泥的乳酸化及减量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2 杨彩凤;;剩余污泥新型生物技术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9期
3 祁振;;污水剩余污泥的处理及其合理化利用[J];广东化工;2013年03期
4 魏庆锋;无剩余污泥法处理废水[J];环境导报;2002年04期
5 吴敏,杨健;蚯蚓生态床处理剩余污泥[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6 符艳妍,崔振强,郎咸明;剩余污泥的处理及综合利用[J];有色矿冶;2004年02期
7 吴志萍,杨公平,高丹;剩余污泥再利用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年04期
8 向迎洪,张清东,庄景宏;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物小循环多级处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汪常青;梁浩;李亚东;华佳;;利用剩余污泥制备泡沫灭火剂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9期
10 白春节;;低繁殖量蚯蚓养殖法处理剩余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波;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球磨作用对污水厂剩余污泥中氮磷的影响[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刘范嘉;;机械法破解剩余污泥后碳的变化[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聂亚峰;卢彩虹;屈秀文;赵晓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臭氧减量化技术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5 崔龙哲;吴桂萍;邓克俭;;质子化剩余污泥中官能团对染料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博;史强;杨阳;王亮;万伟;王建龙;;利用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7 陈国炜;俞汉青;;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技术[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于安峰;周育楠;初里冰;邢新会;;好氧厌氧耦合实现剩余污泥减量的工艺及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刘康怀;严博;王栎雯;龙飞;吴国恩;杨侃;;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可行性及其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史锦芳;金辉;游思琴;李彪;;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关良;不用脱色剂 剩余污泥少[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平;水热处理耦合机械压滤对剩余污泥的深度脱水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接伟光;剩余污泥碱性厌氧发酵混合菌系构建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春雪;嗜热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及短链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睿;MEC用于剩余污泥产氢产甲烷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鹤名;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耗集成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苏瑞景;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蛋白质、氨基酸及其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7 姜苏;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苏高强;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性能与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白向玉;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苑宏英;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彤;抗生素剩余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对环境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江磊;预处理技术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酸及释磷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李娜;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改革;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小试过程控制及微生物种群演替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焦明龙;碱与臭氧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产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高杨;不同阴极条件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污泥减量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邵金星;耦合法提取剩余污泥中蛋白质及其后续处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8 刘阳;热水解联合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剩余污泥[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冰;兰州地区剩余污泥资源化制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单礼伟;破解剩余污泥的壅塞空化技术的实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33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63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