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PVA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3:41

  本文关键词:PVA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厌氧反应器 快速启动 颗粒化 生物载体 PVA凝胶颗粒


【摘要】:高效厌氧反应器快速启动和高负荷稳定运行以高品质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与长期稳定保持为重要标志,而颗粒污泥的自固定化过程受诸多因素共同制约。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生物载体促进污泥颗粒化进程的研究,以解决颗粒污泥工程化快速培养这一工程技术难题。由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凝胶颗粒与厌氧颗粒污泥具有极为相似的物理性质,满足生物载体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所需具备的特征。因此,本论文采用葡萄糖废水培养PVA厌氧颗粒污泥,探究粒径为5.0 mm的PVA凝胶颗粒对厌氧污泥颗粒化进程及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PVA颗粒污泥初成体培养条件的探索:接种絮状活性污泥,其中污泥与PVA凝胶颗粒的优选混合体积比为2~2.5:1,且进水葡萄糖模拟废水的营养物质配比为m(COD):m(N):m(P)为200:5:1。(2)PVA厌氧颗粒污泥UA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与运行:将絮状活性污泥与PVA凝胶颗粒按2.5:1的体积比混匀后装入容器中,进葡萄糖废水并保持出水回流,经过14天的培养形成了PVA颗粒污泥初成体。接种PVA颗粒污泥初成体,经过26天的启动运行,总容积为2.5 L的2#UASB反应器中得到了沉降性能优良的PVA颗粒污泥,反应器COD去除率达到93%以上,容积负荷提升至3.08 kg COD/(m3·d);随后经过51天的运行,COD去除率稳定在94%,容积负荷达到24.00 kg COD/(m3·d),水力停留时间由15.8 h缩短至4.8 h,大大缩短了高品质厌氧颗粒污泥形成所需的时间。(3)PVA厌氧颗粒污泥EG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与运行:接种PVA颗粒污泥初成体,快速启动总容积为13.6 L的EGSB反应器;经过32天的培养,得到了沉降性能优良的PVA颗粒污泥,反应器COD去除率高达97%,容积负荷提升至13.33kg COD/(m3·d),水力停留时间由35.5 h缩短至7.6 h;随后经过42天的运行,COD去除率稳定在90%,容积负荷达到13.54 kg COD/(m3·d)。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成熟PVA颗粒污泥外表面丝状菌上交联生长着杆菌、球菌,内部主要附着丝状菌。(4)EGSB反应器高负荷稳定运行:接种PVA颗粒污泥,经过12天的运行,反应器COD去除率达到93%,容积负荷提升至4.39 kg COD/(m3·d),EGSB反应器快速启动成功。连续运行107天,反应器COD去除率稳定在92%左右,容积负荷稳定在14.65kg COD/(m3·d)左右,水力停留时间由21.3 h缩短至7.6 h,产气量稳定在106.0 L/d左右。
【关键词】:厌氧反应器 快速启动 颗粒化 生物载体 PVA凝胶颗粒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1
  • 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概述11-12
  • 1.1.1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11
  • 1.1.2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11-12
  • 1.1.3 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12
  • 1.2 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及形成机理12-15
  • 1.2.1 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12-13
  • 1.2.2 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与机理13
  • 1.2.3 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13-15
  • 1.3 生物载体在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15-19
  • 1.3.1 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生物载体的分类15
  • 1.3.2 传统生物载体在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15-17
  • 1.3.3 新型生物载体在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17-19
  •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19-21
  • 1.4.1 研究意义19
  • 1.4.2 研究内容19-20
  • 1.4.3 创新点20-21
  • 2 研究技术路线、实验装置及方法21-27
  • 2.1 研究的技术路线21
  • 2.2 实验装置21-23
  • 2.2.1 UASB反应器22-23
  • 2.2.2 EGSB反应器23
  • 2.3 实验材料23-24
  • 2.3.1 种泥来源23
  • 2.3.2 实验用水23-24
  • 2.4 实验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24-25
  • 2.4.1 废水性质及反应器运行参数的测定24-25
  • 2.4.2 PVA颗粒污泥性质的测定25
  • 2.5 主要仪器设备25-27
  • 3 PVA颗粒污泥初成体的培养27-31
  • 3.1 种泥的选择27
  • 3.2 混合体积比的确定27-28
  • 3.3 培养方式的选择28-29
  • 3.4 营养物质配比的确定29-30
  • 3.5 小结30-31
  • 4 PVA厌氧颗粒污泥UASB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研究31-55
  • 4.1 反应器的启动运行31-43
  • 4.1.1 运行过程中COD去除率的变化31-35
  • 4.1.2 反应器内pH与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变化35-36
  • 4.1.3 出水VFA及反应区pH的变化36-37
  • 4.1.4 反应器进出水碱度与pH37-39
  • 4.1.5 产气量39-40
  • 4.1.6 PVA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与微生物相特征40-43
  • 4.2 UASB反应器处理实际果汁废水的研究43-48
  • 4.2.1 UASB反应器果汁废水驯化及稳定运行阶段43-47
  • 4.2.2 PVA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与微生物相特征47-48
  • 4.3 接种PVA颗粒污泥UASB反应器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的研究48-53
  • 4.3.1 COD去除率的变化49-50
  • 4.3.2 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去除率的变化50
  • 4.3.3 反应器进出水碱度与pH50-51
  • 4.3.4 PVA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与微生物相特征51-53
  • 4.4 小结53-55
  • 5 PVA厌氧颗粒污泥EGSB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研究55-69
  • 5.1 EGSB反应器快速启动的研究55-61
  • 5.1.1 启动运行过程中COD去除率的变化55-56
  • 5.1.2 出水VFA及反应区pH的变化56-57
  • 5.1.3 反应器进出水碱度与pH57-58
  • 5.1.4 产气量58
  • 5.1.5 PVA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与微生物相特征58-61
  • 5.2 PVA厌氧颗粒污泥EGSB反应器高负荷运行的研究61-67
  • 5.2.1 启动运行过程中COD去除率的变化情况61-63
  • 5.2.2 出水VFA及反应区pH的变化63-64
  • 5.2.3 PVA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与微生物相特征64-67
  • 5.3 小结67-69
  • 6 结论与建议69-71
  • 6.1 结论69-70
  • 6.2 建议70-71
  • 参考文献71-77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金;黄勇;李大鹏;;厌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培养及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1年03期

2 施云芬;孙萌;张更宇;王旭晖;;厌氧颗粒污泥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年04期

3 郭晓磊,胡勇有,高孔荣;厌氧颗粒污泥及其形成机理[J];给水排水;2000年01期

4 王瑞明,于洪波,韩明林,贾士儒;厌氧颗粒污泥保活脱水方法与应用的初步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李宗义,王海磊,程彦伟,王鸿磊,李培睿;成熟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及其特征[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6 冯亮,吴静,陆正禹;高温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试验研究[J];中国沼气;2003年03期

7 李宗义,王海磊,王鸿磊,李培睿,程彦伟;强化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J];水处理技术;2004年02期

8 傅山岗,李宗义;厌氧颗粒污泥的超微结构分析[J];生物技术;2004年04期

9 方骁;蒋柱武;张亚雷;杨海真;;厌氧颗粒污泥性质与颗粒化研究新进展[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04期

10 陈志强;;厌氧颗粒污泥中毒的判断及处理方法[J];中国造纸;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红;陈皓;陈玲;;厌氧颗粒污泥降解邻氯苯酚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清照;张东安;李咏梅;;高效厌氧颗粒污泥的驯化与培养[A];'2001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左剑恶;邢薇;孙寓姣;;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方骁;张选军;蒋柱武;张亚雷;杨海真;;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用于低温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的中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何炜;王世和;;厌氧颗粒污泥流化床处理有机废水的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任洪强;除坚;伦世仪;;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工作特性[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陈皓;陈玲;黄爱群;;用INT2表征厌氧颗粒污泥ETS活性的方法及应用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富;厌氧颗粒污泥规模化培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慧珍;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含铀(Ⅵ)废水的效能及微生物群落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2 李婷;PVA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启动与运行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3 成雯;厌氧颗粒污泥对水中染料的吸附去除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任自成;厌氧颗粒污泥菌种的培育及产业化[D];天津大学;2009年

5 朱邦辉;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和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丁养城;厌氧颗粒污泥群感作用及调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7 谢海宁;厌氧颗粒污泥形成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丰波;厌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技术及保活储存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超;含硫有机废水处理中厌氧颗粒污泥增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美霞;厌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中温条件下吸附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25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boshibiyelunwen/725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