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
本文关键词: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硫酸镁 硫酸铵 气溶胶 亨利常数 芥酸 臭氧 非均相表面反应
【摘要】:由于大气污染的加剧,大气气溶胶对空气质量、能见度、人类健康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重要。气溶胶吸湿性、成核、传质、界面平衡及界面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气溶胶引起的大气气候变化、人体健康和大气污染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主要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研究几种无机或有机组分的吸湿性、气液平衡等热力学过程及成核、传质、界面反应等动力学过程,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真空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vacuum-FTIR)结合压力方波系统,开展了MgSO4、(NH4)2SO4气溶胶液滴的吸湿性及成核动力学的研究。在脉动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变化条件下,本方法不仅能提供气溶胶样品中组分浓度的时间分辨信息,同时能得到气相环境中RH变化的时间分辨信息,时间分辨率可达亚秒级。对(NH4)2SO4气溶胶液滴体系,脉动RH变化条件下,液滴的浓度始终与RH处于平衡状态。首次在远低于风化点的RH(35%)、高过饱和度((lnS)-20.4)条件下得到了(NH4)2SO4颗粒的非均相成核速率。对MgSO4气溶胶液滴的研究表明,水的传质控速步骤决定于RH范围:40%RH52%,推测为表面结构控制过程;RH40%,由于胶态结构的形成,表现为凝聚相控制过程,得到了低RH条件下(30%、20%和0%)水在MgSO4气溶胶液滴中的传质速率分别为7.6×10-17 m2 s-1(30%RH),7.2×10-17 m2 s-1(20%RH)和4.3×10-17 m2 s-1(0%RH)。2、作为大气模型中的主要参数,亨利常数(Henry`s law constants,KH)描述了溶质在溶剂中和气相中的分配比例,而这一数值,因没有便捷有效的测试方法而常常缺失。本研究将气相色谱法(G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与气泡柱(Bubble Column)技术相结合,对大气中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分配进行研究。对烃类(异戊二烯,柠檬烯,蒎烯)、醇类(芳樟醇)和胺类(丙胺,丁胺,三甲胺,三乙胺,二丙胺,烯丙胺,4-甲基吗啡啉)进行了亨利常数测量。首次得到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上述化合物在纯水中的KH值。其中烃/水的KH在10-2 mol L-1 atm-1数量级,醇/水的KH在101 mol L-1 atm-1数量级,胺/水的KH在101-103 mol L-1 atm-1数量级(矫正pH后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的KH pH=5.6在104-108 mol L-1 atm-1数量级)。考察了溶剂对KH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盐析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加对KH有抑制作用,有机溶剂因其与有机溶质的相互作用增强而对KH有增大作用。由上述不同温度条件下的KH值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应的摩尔溶解焓(Solution Enthalpy,ΔHsol)和达到气-液平衡的特征时间,利用这些数据,估算了上述各有机化合物在不同含水量的云中的比例,研究表明,烃类和醇类更倾向于停留在气相中,胺类绝大部分会停留在凝聚相中。3、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ATR)对不饱和有机化合物芥酸(Erucic Acid,EA)与臭氧的非均相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得到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app和摄取系数γ,研究表明,Kapp和γ随臭氧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遵循Langmuir-Hingshelwood表面反应机制,EA/O3的反应主要为表面反应而非体相反应,当反应温度从263 K增加到298 K,Kapp和γ均增大了两个数量级,但随RH变化(0%增长到80%),Kapp改变很小。得到了该非均相反应的活化能为80.6 KJ mol-1。进一步研究了EA薄膜反应前后吸湿性,发现EA氧化前后的吸水能力均较弱。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4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9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10 李霞;西北半干旱区大气可降水量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与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232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3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