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铜铝复合板界面扩散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02:21

  本文关键词:铜铝复合板界面扩散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铜铝复合板 扩散热处理 界面组织结构 热力学 动力学


【摘要】:本文针对退火热处理过程中冷轧铜铝复合板界面扩散层组织结构特征及其综合性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对冷轧后的铜铝复合板进行消除内部残余应力的退火热处理,还可以使铜铝复合板的结合方式由"机械结合"过渡到"冶金结合"。然而。铜铝复合板在热处理和发热状态下长期使用,界面处元素相互扩散形成扩散层并伴有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这种界面处组织结构对铜铝复合板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导热性和电学性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退火热处理过程中铜铝复合板界面结合层的形成与变化规律,通过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确定了铜铝复合板界面层结构形成过程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从理论分析角度构建了描述铜铝复合板界面层形成过程的物理模型,并分析了界面层形成过程的动力学;通过实验,构建了热处理工艺与界面层厚度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了铜铝复合板界面层结构对复合板性能的影响,并对铜铝复合板服役条件下性能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对铜铝复合板界面结构与热处理工艺参数关系的热力学分析表明,在300-500℃退火过程中的扩散引起界面出现金属间化合物次序是:Al_2Cu,Al_Cu,Al_4Cu_9,Al_9Cu_(11)和Al_2Cu_3。由于动力学原因,Al_9Cu_(11)和Al_2Cu_3没有出现。根据实验结果证明在该温度区间铜铝复合板界面扩散层分别是有Al_2Cu、Al_Cu和Al_4Cu_9生成,且生成次序是Al_2Cu、Al_4Cu_9、Al_Cu。界面处扩散层的形成过程是:两种扩散组元的固溶体α[Cu(Al_)]固溶体和x[Al(Cu)]固溶体→铝侧固溶体层形成Al_2Cu金属间化合物→铜侧形成Al_4Cu_9金属间化合物→在Al_2Cu/Al_4Cu19这两个界面处形成第三层化合物层即Al_Cu相。通过对300℃、400℃、500℃分别进行了 1h、2h和5h扩散热处理铜铝复合板界面的组织观察,发现在不同温度下铜铝复合板界面扩散层厚度随着扩散时间的延长逐渐在增加,且在相同的时间节点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扩散层厚度明显增厚。根据扩散层厚度随着热处理工艺变化的关系,推导出金属间总的化合物生长动力学方程为(?).通过对铜铝复合板进行250℃、300℃和350℃不同温度的退火热处理,界面处扩散层与高温扩散热处理出现同样变化趋势。建立了扩散热处理工艺与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关系模型,在300℃/6h热处理工艺下,界面的结合强度是最佳的。通过对铜铝复合板力学性能和导电性的测试,并结合之前的界面结合强度确定最佳的热处理工艺是300℃/8h,此时界面结合强度是1786.3N/m,电导率是95.8%IACS,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是133.3MPa和24.3%。为了考核该工艺下铜铝板复合板使用的稳定性,进行了 80℃/1000h的长时间服役态实验模拟,铜铝复合板的抗拉强度、导电性和界面扩散层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该热处理工艺下的铜铝复合板综合性能较为稳定。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335.81;TG1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化银 ,徐学农;植物复合板生产线[J];中国建材;1988年12期

2 ;新型材料──轻质超薄复合板[J];技术与市场;2001年05期

3 任世宏,李巍,王迎君;钛复合板容器设备的制造[J];电焊机;2003年12期

4 汪多仁;又一种粉煤灰复合板研制成功[J];粉煤灰;2004年05期

5 胡庆华;复合板技术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5年03期

6 黄宏军;贾真;袁晓光;杨俊友;;铜-铝-铜复合板导电特性的模拟[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7年05期

7 刘春燕;田朝阳;;爆炸复合板设备的制造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0年04期

8 潘雄;;全球首创环保、高隔热、自清洁的轻质岩态复合板[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Z1期

9 毛曙宇;李卫卫;;复合板制造加工工艺研究与改进[J];机械工程师;2012年04期

10 ;日本进口复合板钎接试验小结[J];深冷简报;1972年S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宏军;袁晓光;贾真;杨俊友;;铜铝复合板尺寸对导电性能的影响[A];2009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09年

2 高虎贤;张兴辉;;锆复合板设备设计制造[A];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峰;马东康;张鹏辉;樊科社;;爆炸轧制钛/钢界面结合机理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Ⅲ[C];2012年

4 胡捷;徐卫;李德富;;钛-铝复合板高温拉伸性能研究[A];第三届层压金属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2年

5 车宇峰;薛治国;赵峰;;大面积铜/钢爆炸复合板制备工艺研究[A];第三届层压金属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2年

6 岳宗洪;徐宇皓;侯发臣;蒋晓博;;镍-钛复合板的爆炸轧制试验研究[A];中国爆破新技术Ⅲ[C];2012年

7 胡经洪;;大型钛钢复合板设备加工技术[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8 聂丽萍;李清松;范华;张邦强;;凝汽器用钛钢复合板失效原因分析[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占锋;;复合板包覆层均匀性质量攻关试验总结[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10 王燕秋;黄龙飞;王仓;;钛复合板管板焊焊接工艺的探讨[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仲夏 来自巴黎的邀请[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杨纯红;加强轻型复合板变废为宝[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魏关中 郭永胜;宝钛集团复合板公司连续五年跨越发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4 魏关中 郭永胜;宝钛集团复合板公司以两个整合实现跨越发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5 白利江;石材薄板、复合板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陆鲁娜;鑫亚公司破解复合板裂缝挖补难题[N];中国船舶报;2010年

7 文章;铝蜂窝复合板的发展及标准制定[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史晓陵;新型塑铝复合板[N];中国建材报;2002年

9 记者 蓝岸;全球首创岩态板加速量产[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记者 蓝岸;深圳高新低碳建材量产在即[N];深圳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夏南;棉秆/聚丙烯薄膜定向复合板的制备及成板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雪交;槽型界面爆炸复合板界面效应及结合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左晓姣;铜铝复合板界面扩散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4 姬帅;6.5wt%高硅钢薄板复合技术制备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贾穗子;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 关立平;碳化硅纳米纤维/聚芳酰胺短纤混杂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王谦;铝薄膜/铁板轧制连接及界面结构与结合强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飞;稻壳—木刨花包装箱用复合板制备工艺的基础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李祥平;铜钢复合板材界面结构及性能研究[D];沈阳大学;2015年

3 刘肖婷;层状IF steel-Al复合板的制备与变形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魏娟;酚醛泡沫夹心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张衡;冷轧及退火对铜铝复合板界面层与性能影响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精华;铜-钛爆炸复合板的界面分析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7 杨雪;基于扩散控制的铜/铝界面形态对复合板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吴琼;镁合金/铝合金复合板焊接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周钰波;铝/铝复合钎焊板轧制工艺及变形规律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10 刘悦;Mg合金及Al/Mg/Al复合板材的腐蚀行为和界面扩散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57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57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