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复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设计与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复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设计与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变弯度机翼机构 构型综合 AFS优化算法 含间隙机构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摘要】:随着世界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启了航空器设计的又一次革命,对未来集超音速、强隐身、大航程、长航时、高机动性等性能于一身的新一代多用途飞行器设计提出了要求。为了适应这些设计要求,可变形飞行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研究的可变形飞行器通常以机翼可变形为主,可以连续光滑的调整机翼的气动外形以适应不同的飞行任务和飞行环境。作为实现可变形机翼的弯度调节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近年来被各国学者广泛研究,其在航空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含复铰平面闭环连杆机构为研究对象,在构型综合方法、机构设计方法、结构优化算法、含间隙机构理论分析、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含复铰平面闭环连杆机构具有十分繁多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设计提供较多的机构方案,因此本文以含复铰平面闭环连杆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构型综合。为将含复铰平面运动链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减少运动链同构判别次数,本文研究了平面复铰的数学表达方法以及复铰类型谱的概念。基于运动链特征不变量,建立了各特征不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提出基于特征谱分析的含复铰平面闭环运动链构型综合法。利用此方法,对含复铰平面7杆机构进行构型综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简化构型综合流程,提高效率,本文编写了含复铰平面8杆机构的计算机辅助构型综合程序,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构型综合。从机构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一类含复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的设计方法,实现了该类机构的系统化设计。基于此方法以及含复铰平面闭环8杆机构运动链构型综合结果,提出了三种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设计方案,建立了方案的数学模型及三维模型,进行了轨迹仿真和运动学仿真,验证了机构调节弯度的能力。由于多闭环机构的数学模型中包含较多非线性方程组,依靠函数梯度进行搜索的优化算法将不再适用。本文在传统人工鱼群(Artificial Fish Swarm,AFS)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加权自适应搜索范围和迭代步长的思想,将具有较强局部搜索能力的Hooke搜索法与AFS优化算法相结合,提出基于Hooke搜索法的加权自适应AFS优化算法。为简化优化流程,开发了多平台协作优化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进行了优化。针对现有加工和装配水平导致的机构铰链存在间隙的问题,将间隙理论应用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中。利用连续接触模型,建立了含间隙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的动力学模型。针对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位置的间隙铰对机构末端运动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四条重要结论,为样机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更加全面的评价波动曲线,改进了传统波动曲线拟合度计算公式,并将该公式集成到多平台协作优化系统中,对含间隙的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进行了间隙误差优化分配。由于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结构复杂,非线性较强,其控制系统精确的数学模型建立十分困难,而现代控制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均是建立在被控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控制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理论应用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控制中。由于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工作时会频繁调整弯度,为避免由于输入量频繁升降导致系统产生过大震荡,将微分先行PID与去伪控制结合,经仿真分析,该算法可以有效抑制系统的震荡。由于人为设定控制器参数可能会导致控制器参数不合理,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将基于Hooke搜索的加权自适应人工鱼群优化算法与微分先行PID去伪控制相结合,实现了系统自动辨识最优控制器的功能,明显提高了控制效果。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机构方案的可行性,本文设计并加工了含复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实验样机,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含复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进行了机构弯度的变形实验、机构的刚度实验、机构的往复运动误差实验、机构的连续偏转实验以及控制精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含复铰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具有较大弯度调节能力,能够实现机构弯度的连续光滑调整,具有较高的刚度和较小的往复运动误差,控制精度较高,为未来可连续变弯度机翼机构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及工程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V22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勤卫;李春;郝文星;叶舟;;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能源工程;2017年02期
2 崔云涛;张伟;李亚南;;伸缩机翼动力学实验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6年06期
3 曹毅;王强;陈桂兰;;平面八杆复铰单自由度机构的构型综合[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年10期
4 郑飞;;闭环供应链协调无模型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6年08期
5 王强;曹毅;陈桂兰;;基于平面机构运动链的LEMs构型综合[J];现代制造工程;2016年04期
6 申旭晨;何小阳;黎丹;;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改进及其在锅炉系统中的运用[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年01期
7 石卫师;;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城轨列车自动驾驶研究[J];铁道学报;2016年03期
8 郑涛;韦晓龙;;基于CFDL_MFAC的多驱动系统协调控制的研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6年03期
9 张玉喜;;基于无模型的船舶航向跟踪控制[J];中国航海;2015年03期
10 程春晓;李道春;向锦武;石庆华;;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泽新;邵惠鹤;;多变量系统无模型控制新方法[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姚正华;改进人工鱼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宋杨;船舶减摇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白争锋;考虑铰间间隙的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丁华锋;运动链的环路理论与同构判别及图谱库的建立[D];燕山大学;2007年
5 李晓磊;一种新型的智能优化方法-人工鱼群算法[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利平;基于压电泵驱动变后缘弯度机翼结构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雷鹏轩;基于智能结构的变形体机翼模型设计及高速风洞试验验证[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6年
3 冯祥雷;含间隙机构动态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姚昊雄;考虑多间隙的连杆机构动力学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5 黄建;基于压电纤维复合材料的可扭转机翼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高红;基于顶点对称性的平面单复铰运动链自动综合[D];燕山大学;2013年
7 顾娜;基于步进电机的自适应机翼驱动系统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李飞;飞机自适应机翼的驱动机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王晓宏;形状记忆合金驱动主动变形结构的设计与制作[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60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