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纳米晶锌镀层的制备与钝化处理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07:06

  本文关键词:纳米晶锌镀层的制备与钝化处理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沉积 钝化处理 纳米晶锌 耐蚀性能 耐磨性能 电子功函数


【摘要】:电沉积锌因其低成本和易于操作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建筑等领域的钢铁的腐蚀防护。电沉积锌作为牺牲性阳极镀层,即使镀层被划伤或发生局部破坏也能够为基体提供有效的保护。根据国际锌协会统计,全世界每年用于钢铁腐蚀防护的金属锌超过500万吨,挽回用于修复和替换钢部件所需的经济损失达2.2万亿美元。随着全球钢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电沉积锌工艺的需求仍在与日俱增。传统电沉积锌工艺仅保留了金属锌的结构、机械性能、耐磨和耐蚀性能。因此,镀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才能够抵御周围环境的磨损与腐蚀。然而,镀层过厚不但导致了锌的浪费、镀层焊接性能的降低,而且在喷涂后也很难达到光亮效果。为此,需要开发一种在较薄厚度下具有优异的耐磨和耐蚀性能的锌镀层。为了提高传统粗晶锌镀层的耐磨、耐蚀性能,本文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晶锌镀层电沉积及其钝化工艺。以碳钢为基体,在含有晶粒细化剂(聚丙烯酰胺)的硫酸盐体系中制备了纳米晶锌镀层;研究了聚丙烯酰胺对锌电沉积行为的影响及聚丙烯酰胺在纳米晶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比研究了粗晶锌镀层(平均晶粒尺寸6μm)和纳米晶锌镀层(40 nm左右)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摩擦学和电化学行为。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纳米电沉积技术和钝化处理的结合作用对镀锌钢表面形貌、机械性能、抗划伤能力及耐蚀性能的影响;并从电子功函数理论角度解释了纳米晶锌镀层及其钝化膜性能优于传统粗晶锌镀层及其钝化膜性能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的高分子链和氨基的协同吸附作用提供了锌晶核形成所需的自由能,起到了提高锌的成核速率,抑制锌晶粒生长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纳米晶锌镀层。随着锌镀层的晶粒尺寸从6μm降至40 nm,其硬度提高了接近2倍;弹性模量提高了1倍;平均磨损率降至原来的1/24;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速率则降为原来的1/2,且镀层变得具有镜面光泽。相比纳米电沉积工艺和钝化处理技术单独作用于粗晶锌镀层,二者的结合作用在改善传统粗晶锌镀层的机械性能(硬度、结合力及弹性模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纳米晶锌镀层经钝化处理后,不但保留了镀层本身的镜面光泽,还兼具了粗晶锌镀层表面钝化膜的蓝白色泽;经钝化处理后的纳米晶锌镀层的抗划伤能力相比传统粗晶锌镀层的抗划伤能力提高了3个数量级以上;而纳米晶锌镀层经钝化处理后的耐蚀性能相比传统粗晶锌镀层的耐蚀性能提高了4倍以上。锌镀层的机械性能随其晶粒尺寸的变化已由Hall-Petch法则进行了解释。而纳米晶锌镀层经钝化处理前后优异的耐蚀性能、纳米晶锌镀层表面钝化膜优异的机械和抗划伤性能则得益于其相比传统粗晶锌镀层显著增强的表面活性。纳米晶锌镀层的高表面活性改善了镀层的钝化行为及形成保护性腐蚀产物层的能力。这是由于随着锌镀层晶粒尺寸从微米尺度降至纳米尺度,其表面电子的局域性逐渐降低,原子键强度逐渐减弱。因此,相比传统粗晶锌镀层,纳米晶锌镀层具有更高的表面自由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53.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德忠;船用电器零件可以用镀锌代替镀镉[J];低压电器技术情报;1981年01期

2 王兴无;吴鹤鸣;;有关锌镀层草绿色钝化机理的几个问题[J];电镀与精饰;1983年04期

3 王敏;;关于锌镀层草绿色钝化机理的几点浅议[J];电镀与精饰;1984年01期

4 梁俊福;;锌或锌镀层的防腐装饰处理[J];表面技术;1991年06期

5 陈厚载;;第十六届国际镀锌会议暨第三届国际锌镀层钢板会议将在西班牙召开[J];钢管;1991年02期

6 苑振涛;彭增华;王胜民;赵晓军;何明奕;;机械镀锌中强化时间对锌镀层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9年12期

7 梁秀宁;;铝锌镀层钢丝[J];金属制品;1983年06期

8 王敏;;关于《锌镀层草绿色钝化机理的探讨》一文的异议[J];电镀与精饰;1983年04期

9 翁元浩;;多层含锌镀层工艺[J];电镀与涂饰;1988年01期

10 梁启民;张丽娜;;锌镀层单宁酸钝化[J];电镀与精饰;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明钰;辛森森;李谋成;;纳米晶锌镀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2 伍玉琴;李谋成;辛森森;;沉积参数对硫酸盐体系中纳米晶锌镀层的影响[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阳;纳米晶锌镀层的制备与钝化处理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肖良红;GA钢板锌镀层粉化机理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3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4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7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9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Reline离子液体中电沉积锌镀层和复合镀层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2 孟雪;铝锌镀层及其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邓世琪;PbTi0_3及LiTi0_2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及其光致发光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葛岩;YAG:Ce~(3+)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潘伟源;水热法合成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掺杂对Li-Mg-B-H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9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261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1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