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源—汇体系特征与有利储集砂体预测
本文关键词: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源—汇体系特征与有利储集砂体预测
更多相关文章: 伏龙泉断陷 物源体系 供源方式 沉积体系 源-汇体系
【摘要】:本文以伏龙泉断陷为研究对象,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伏龙泉断陷从沙河子组至泉头组泉三段的层序地层格架。以源-汇思想为指导,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对不同沉积时期的物源体系特征分析、控制物源通道的古地貌单元识别、供源方式对沉积的影响以及沉积体系特征的研究,总结各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构成模式。探讨源-汇体系对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分析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并分别预测沙河子组至登娄库组内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区带,为伏龙泉断陷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根据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对研究层段进行层序划分,共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伏龙泉断陷具有东断西超不对称箕状断陷结构;在断陷内部不同区带内,层序地层充填特征存在差异;层序地层具有东薄西厚的展布特征,并且由于不同时期内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存在差异导致沉积中心从南向北迁移。综合运用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判别各沉积时期主要的物源方向并对物源体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沙河子组到登娄库组沉积时期,物源体系由南北向长轴物源体系为主、东西向短轴物源体系发育次之逐渐转变为南北向长轴物源体系退缩、东西向物源体系对等发育,最后以东部物源体系为主导的演化规律。在同沉积断层识别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恢复沙河子组至登娄库组沉积前的古地貌格局。根据古地貌格局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5种控制物源通道的古地貌单元。依据碎屑物质进入盆地的区带与古地貌单元的组合配置关系,总结出6种供源方式,并探讨不同供源方式对沉积的影响。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制定沉积相识别模板,共识别出6种沉积相、10种亚相、14类微相;其中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沉积早期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营城组晚期至登娄库组沉积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登娄库组晚期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建立了沙河子组至登娄库组不同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构成模式,其中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分别发育6种、4种和3种源-汇体系构成模式。探讨源-汇体系对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作用及其分布规律,根据沉积相、现今构造地形、烃源岩等要素的配置关系,预测不同地层的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区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智敏,叶远生,谢月芳;东海P油气田储集砂体再认识[J];海洋石油;1999年03期
2 武军昌,吴胜和,高志勇,傅国友;东营凹陷坨71区块有利储集砂体预测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1期
3 张元福;姜在兴;;郭局子洼陷湖缘峡谷及其对洼陷储集砂体的贡献[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1期
4 田景春;张兴良;王峰;陈蓉;林小兵;;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上古生界储集砂体叠置关系及分布定量刻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6期
5 李茂榕;王红亮;;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5期
6 郭建华;刘辰生;朱锐;;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及储集砂体成因类型[J];沉积学报;2007年02期
7 刘海军;董志刚;张罗磊;路琳琳;王改卫;;辽河红星地区沙一段储集砂体展布特征研究[J];上海地质;2007年03期
8 李宏伟,邓宏文,肖乾华,王红亮;热欧地区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及储集砂体预测[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9 刘海军;董志刚;张罗磊;路琳琳;王改卫;;红星地区沙一段储集砂体展布特征研究[J];海洋地质动态;2007年04期
10 曾富英;金惠;杨威;施振生;谢武仁;朱秋影;谢增业;;川中—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有利储集砂体地震识别及其分布预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景山;王明献;欧成华;彭军;;富县探区上三叠统长6段储集砂体三维可视化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明献;陈景山;彭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集砂体划分关系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黄建松;杨萍;杨亚涛;吴品成;易刚;;榆林气田山2储集砂体边界类型及其对气井产量和井位部署调整的影响[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九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龙涛;隋新光;渠永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萨中开发区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夏青松;田景春;王峰;;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期朵状沉积体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颖;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源—汇体系特征与有利储集砂体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王明献;陕北富县探区长6段储集砂体发育演化及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周祺;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西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储集砂体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强;威东—安岳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储集砂体成因类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刘自亮;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沉积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地质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1262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