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01:31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城市公共环境 居住环境 社会群体 环境艺术设计文化


【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段近半个世纪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需要明确,本文所谈到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真正产生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左右,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课题。所以,本论文也可以理解为: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视角来分析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建设及发展的相关情况。之所以把研究对象放在城市,是因为这里呈现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特别是北京、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极具民国烙印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而是从诸多现象中找出规律及线索,跨越的领域从宏观的城市公共环境(包括行政区公共环境及商业区公共环境)到微观的居住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及私有环境)。整体研究将依循历史发展进程,剖析社会文化内涵,解读人文思想演变,关注城市环境变迁。在中国近代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逐步渗透,一直在思考如何取舍,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发展,就是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历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城市环境发展经历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融合"的博弈过程,他体现着外力及内力共同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加清晰把握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建设及发展的复杂现象,为了更加准确展现当时"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的东、西方博弈,论文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角度,重点围绕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参与办法来进行研究。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群体,包括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立法者"及"决策者",以设计师群体为代表的"设计者",更有以社会生产群体和广大群众为代表的"参与人"及"评议人"。这些不同群体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形成与发展的共同经历者。由于提出"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比较晚,但是追溯设计文,

本文编号:1264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64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c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