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新型纳米光学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生物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9 14:33

  本文关键词:新型纳米光学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生物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功能化纳米材料 生物传感 光学 重金属离子 生物样品


【摘要】:近年来,由重金属离子引发的环境安全和各种疾病问题给分析化学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检测重金属离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物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的进步,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交叉融合,纳米生物传感器已经成为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分析应用中,具有操作简单、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的特点,日益成为新型检测技术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工作者对生物传感器领域中纳米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并且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为纳米生物传感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新型纳米材料的出现以及对现有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不断改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利用功能小分子对纳米材料表面进行修饰及改性,并将其与光学生物传感器结合,以构建一系列新型的纳米光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对生物体相关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章 绪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纳米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的定义、分类以及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总结,重点介绍了生物传感器与新型功能化纳米材料之间有机结合而衍生出新方法、新策略的研究以及在生化分析等各领域的研究应用。第二章 基于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传感体系构建及脑渗析液中铅离子分析研究本章构建了一种基于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色氨酸复合体系用于特异性检测铅离子(Pb~(2+))的turn-on型荧光探针。Pb~(2+)可以与复合体系作用形成刚性结构,引起荧光强度的增强,从而构建起对Pb~(2+)检测的荧光传感体系。该传感体系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最低可以实现对9 pM Pb~(2+)的检测。通过结合微渗析活体取样技术,此传感体系还被成功用于大鼠脑渗析液中的Pb~(2+)检测,表明了该传感体系在复杂生物样品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本研究工作的开展为石墨烯量子点这一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第三章 基于铽离子/金纳米团簇复合物的荧光比率探针的构建及组织器官中汞离子分析研究本章将稀土铽离子(Tb~(3+))与纳米金团簇(BSA-AuNCs)相结合,制备了新型的Tb~(3+)/BSA-AuNCs比率型荧光探针,实现了对汞离子(Hg~(2+))的快速、准确、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检测限可达1 nM。此方法还被成功用于染毒鼠样生物组织中Hg~(2+)离子的检测。此外,通过把Tb~(3+)/BSA-AuNCs探针嵌入到滤纸中,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Hg~(2+)的纸质可视传感器,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的试纸条的颜色变化来判断Hg~(2+)的浓度。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通过自我校准机制来准确、灵敏、选择性检测Hg~(2+)的方法,拓宽了 AuNC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第四章 基于二氧化硅包被的金纳米团簇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构建及汞离子分析研究本章通过将Hoechst染料和DNA修饰的二氧化硅包被的金纳米颗粒(AuNCs@SiO_2-DNA)相结合,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无标记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由于T-Hg~(2+)-T配位的特异性结合作用,Hg~(2+)可以和碱基之间结合形成发卡结构,发生此作用后,Hoechst染料的荧光强度增大,基于此原理,可以实现Hg~(2+)的无标记荧光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Hg~(2+)后,反应体系在488 nm波长处的荧光值升高,同时在646 nm波长处荧光值保持不变,且荧光值比率(F488/646)与Hg~(2+)浓度呈线性相关。我们还对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对Hg~(2+)的特异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其它金属离子的存在对Hg~(2+)的检测基本无任何干扰,甚至在干扰物浓度十倍于Hg~(2+)浓度的混合样中也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第五章 基于磺基丙氨酸修饰纳米银的比色传感体系构建及脑组织中锰离子分析研究本章利用磺基丙氨酸制备了新型的纳米银颗粒(CA-AgNPs),将其作为特异性检测锰离子(Mn~(2+))的比色探针。体系中加入Mn~(2+)后,可以引起CA-AgNPs的迅速聚集,使溶液颜色从橘黄色变为墨绿色。我们还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体系对Mn~(2+)有特异性识别作用,检测限可达5 nM。此外,我们还将此方法成功用于大鼠缺血模型中Mn~(2+)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5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西梅,刘欣,陈永泉;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2期

2 李真;戴媛静;陈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分析测试;2001年03期

3 李彦文,杨仁斌,郭正元;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1期

4 王锋;樊先平;王民权;;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4年07期

5 耿敬章,仇农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05年01期

6 周南;;德国生物传感器会议[J];分析试验室;2006年06期

7 李永生;高秀峰;齐娇娜;肖真;;乙醇荧光毛细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酿酒科技;2006年07期

8 康天放;刘润;鲁理平;程水源;;再生丝素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生物传感器[J];应用化学;2006年10期

9 陈俭霖;;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污染防治技术;2006年03期

10 ;第十届世界生物传感器大会将在上海召开[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传金;吴海云;左月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莫冰;刘晓为;;浅谈生物传感器在几个主要领域的应用及展望[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彤;赵纯;;用于水体监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5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琴;李刘冬;;生物传感器在贝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三次年会会议论文[C];2008年

7 邱筱岷;;生物传感器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任湘菱;唐芳琼;;银—金纳米复合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黄智伟;黄琛;;光纤DNA生物传感器研究动向[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3 吴琼;生物传感器迅速成长[N];中国电子报;2000年

4 何屹;新生物传感器可观测细菌生长[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毛黎;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生物传感器研究硕果累累[N];科技日报;2003年

7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佳星;“火眼金睛”窥测基因调控[N];科技日报;2008年

9 汪明;2009年全球生物传感器市场有望突破40亿美元[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邹争春;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构建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大川;恒温型纳米—滚环扩增-SPR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蓬勃;提高微流芯片生物传感器检测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唱凯;Ⅰ:LSAW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Ⅱ:两株罕见致病菌的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高小尧;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4年

5 闫志勇;蛋白激酶活性的光电化学生物分析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张冰;SPR生物传感器及其与电化学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李继;生物传感器表面功能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戚艳侠;新型纳米光学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生物体内重金属离子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罗鹏;一次性电化学酒精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卫银银;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云英;基于免标记荧光生物传感器检测蛋白质和小分子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彩凤;水热法生长微/纳米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吴小平;基于新型碳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马晔;三维石墨烯/纳米材料复合生物传感器制备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范玲玲;两种二茂铁探针的合成及其在QCM生物传感器组装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5年

6 段凯月;硫族钼化物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何颖;金属纳米材料和功能化的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张娟娟;基于纳米材料和酶构建的胆固醇和伴刀豆球蛋白A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王昱琳;基于明胶—多孔炭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汪淑婷;基于纳米材料和核酸探针的新型荧光生物传感器[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0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70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