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及效率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及效率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 给体低浓度掺杂 体异质结 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 Au纳米颗粒 Au:Ag混合纳米颗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摘要】: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材料选择的灵活性、成本低、制备简单等优势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低于无机太阳能电池,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超过了10%。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实现其商业应用。本论文通过对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的设计以及物理机制的研究来提高其效率,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SubPc界面层对给体低浓度掺杂的体异质结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在结构为ITO/MoO_3/5wt%TAPC:C70/Bphen/Al的器件中,MoO_3/5wt%TAPC:C70界面处引入SubPc作为界面层,器件的效率达到4.95%,与对比器件相比,效率提高了约28%。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器件结构为ITO/MoO_3/SubPc/5wt%TAPC:C70/Bphen/Ag/MoO_3/SubPc/5wt%TAPC:C70/Bphen/Al的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7.27%,与对比器件相比,效率提高了47%。研究表明界面层的引入,在MoO_3/SubPc和SubPc/C70界面处可以形成能带弯曲,提高了器件的空穴收集能力,从而使器件的短路电流提高,串联电阻减小。2.研究了基于Au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采用真空热沉积的方法在ITO基板上制备了Au纳米颗粒,并构筑了结构为ITO/Au NPs/MoO_3/DBP/C70/Bphen/Al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优化Au薄膜和MoO_3的厚度,器件的效率可达3.29%。与对比器件相比,器件的效率提高了21.4%。研究表明器件性能的提高是由于Au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导致了局域的电磁场增强,从而提高器件的光吸收效率,同时器件的导电性也得到提高。3.研究了基于Au:Ag混合纳米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采用真空共沉积的方法制备Au:Ag混合纳米颗粒,制备了器件结构为ITO/Au:Ag/MoO_3/DBP/C70/Bphen/Al的太阳能电池。通过优化Au:Ag混合比例和MoO_3的厚度,器件的最高效率可达3.32%。与对比器件相比,器件效率提高了22.5%。研究表明,器件性能的提高同样是由于器件吸收效率的提高和导电性的增加。由于Au和Ag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因此Au:Ag混合纳米颗粒能够获得更宽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光谱,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器件的吸收效率。同时也发现,采用真空共沉积的方法制备的Au和Ag纳米颗粒粒径差别较大。对于Au和Ag纳米颗粒而言,MoO_3的厚度无法同时达到他们所需的最优值,因此,无法发挥混合纳米颗粒的最佳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杰;王东田;李传响;王叶青;;有机小分子在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01期
2 丁杨;毛英臣;许佩军;宛素钰;刘锐;李贝贝;;有机小分子溶液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3 田立颖,唐小真;极性有机小分子PC-Nafion膜的结构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宇;陈传峰;;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刘重阳;管爱国;吴国章;;聚丙烯酸酯/有机小分子杂化材料的阻尼增效机理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结构与性能[C];2013年
3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C_(60)内嵌有机小分子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龚流柱;;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陈刚;丁奎岭;;吡咯烷基磷酸酯类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徐春祥;薛清华;徐洪光;唐洁影;张俊祥;崔一平;;多孔氧化铝/有机小分子复合体系中的发光现象[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吴海虹;孙彩霞;刘月明;吴鹏;;固载有机小分子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晓娟;逯乐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设计及其在有机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徐利文;;复合型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活化催化若干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新型有机小分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俊旭;新型BODIPY衍生物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渭娜;含氧有机小分子与氧化铈表面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石岩;有机小分子及金属催化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构建[D];南京大学;2013年
5 高远;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及效率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6 张明明;环境刺激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自组装行为及形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莫磊;(1)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及(2)稳定的苯并异吡喃盐与双官能团苯乙烯的串联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高婷;有机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确计算: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芳;单电荷有机小分子可控组装与膜功能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10 王帮根;从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恋;金属钌卟啉利用X-ray单晶衍射法鉴定有机小分子的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贺龙;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在Michael/Mannich反应中的催化应用[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3 夏倩;环境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杨洪宝;双组份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合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汤忠凯;有机小分子及铱催化构建3-取代氧化吲哚骨架的手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卢新云;基于有机小分子与金属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Aldol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唐泽彪;含氰基的A-D-A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平;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剂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建;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丽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UIO-66和Eu/Zr-MOFs的合成、结构及对有机小分子和F~-离子的荧光传感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71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7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