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高载药量延迟电荷翻转纳米粒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09:26

  本文关键词:高载药量延迟电荷翻转纳米粒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链甘油三酯 核结晶度 电荷翻转 肿瘤渗透 药物传递


【摘要】: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多数化疗药物难溶于水且毒性较强,导致传统化疗制剂治疗效率低下且毒副作用严重。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对肿瘤生理特征了解的深入,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出现使上述问题有所改善,但仍因载药量低、物理稳定性差等缺陷而难以令人满意。此外,阳离子纳米粒的高细胞摄取与低肿瘤组织渗透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纳米制剂疗效的发挥。本研究针对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载药量低及肿瘤组织渗透性与细胞摄取间的矛盾这两个问题,设计一种具有高载药量、高肿瘤组织渗透性及肿瘤细胞摄取的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链甘油三酯作为结晶抑制剂在提高以聚己内酯为疏水内核的纳米粒的载药量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介绍了通过改变聚离子复合物层结构控制包衣纳米粒电荷翻转行为的方法,并对具有不同电荷翻转行为的纳米粒的释放、细胞毒与细胞摄取、药动学与组织分布、肿瘤组织内分布与肿瘤细胞摄取以及肿瘤生长抑制效果进行了考察。首先,应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与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中链甘油三酯(MCT)对聚己内酯(PCL)的结晶抑制作用与固-液相分离行为,发现MCT的引入可有效降低PCL的结晶度,且MCT用量达到PCL质量的40%时发生相分离现象。合成了 mPEG5k-b-PCL10k,13k,16k,并应用动态光散射(DLS)及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在不同MCT含量下由不同疏水链长度共聚物构成的聚酯-脂质共混纳米粒的粒径与形态,发现共混纳米粒的粒径是由疏水链长度及MCT含量共同决定的,高MCT含量的共混纳米粒具有类似乳剂的形态,而低MCT含量的共混纳米粒的疏水内核中仍为均相体系。应用芘及1,3-(1,1'-二芘)-丙烷(P3P)表征了不同MCT含量的聚酯-脂质共混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CAC)、核极性以及核粘度,发现MCT的引入可降低核的极性及粘度,而CAC则随着MCT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选择了与PCL相容性较低的双硫仑(DSF)、相容性中等的卡巴他赛(CTX)及相容性较高的TM-2为模型药物研究了不同MCT含量的共混纳米粒的载药行为,结果表明疏水内核结晶度的降低对不同药物在共混纳米粒中的载药量均有提升效果:当MCT含量为25%时,DSF,CTX及TM-2的载药量分别为无MCT的共聚物胶束的3.19倍、1.61倍及1.34倍,但载药量提升的多少仍由药物与PCL间的相容性决定。载药共混纳米粒的粒径在低MCT含量下由载药量决定,而在高MCT含量下则与载药量无关。高载药量共混纳米粒物理稳定性良好,室温放置三日粒径与载药量变化不大。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CT的引入可增加纳米粒的缓释能力。对比了无MCT共聚物胶束及MCT含量50%的聚酯-脂质共混纳米粒在PC-3与MCF-7细胞中的细胞毒与细胞摄取,发现两种纳米粒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样研究了无MCT共聚物胶束及MCT含量50%的共混纳米粒在Sprague-Dawley大鼠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两种纳米粒的药时曲线基本重合,药时曲线下面积几乎相同(1317.7 ± 107.5与1325.8 ± 153.4 mg/Lh),表明MCT的引入并未引起共混纳米粒在生物学性质上与共聚物胶束的差异。随后,以PCL-OH为起始化合物合成了 PLys-b-PCL并通过透析法制备了阳离子共混纳米粒,并在戊二醛交联后应用PGlu-g-mPEG对纳米粒进行包衣,制备的包衣共混纳米粒粒径约130 nm左右。通过改变该共混纳米粒的壳交联度实现了电荷翻转行为的控制,未经交联的包衣共混纳米粒在pH 6.5磷酸盐缓冲液中不具有电荷翻转能力,随着交联度的升高,电荷翻转速率加快。经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发现电荷翻转是通过包衣材料脱除实现的。制备的不同电荷翻转行为包衣共混纳米粒(CTCL30与CTCL70)在FBS中胶体稳定性均良好,且能有效地抑制担载的药物的泄漏。纳米粒的缓释性能良好,且释放具有pH依赖性,在低pH下释放速率加快。采用MTT法考察了不同电荷翻转行为包衣共混纳米粒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及鼠肝癌细胞(H22)在不同pH环境中的细胞毒性,并用香豆素-6为荧光探针研究了不同电荷翻转行为包衣共混纳米粒在不同pH及不同孵育时间下在A549细胞中的摄取行为。由于包衣共混纳米粒的缓释性能,纳米制剂的细胞毒性较CTX的DMSO溶液较低。在pH 6.5细胞培养液中包衣共混纳米粒的细胞毒均较在pH 7.4培养液中的更高。细胞摄取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粒在包衣材料脱去后较易被细胞摄取。以Sprague-Dawley大鼠为模型动物对比了 CTX溶液剂及两种包衣共混纳米粒的药动学行为。结果表明纳米制剂对CTX的包载可有效提高其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CTCL30 及 CTCL70 的 AUC0-t 分别为 3271.7±244.1 及 2916.0±209.8 μg/L*h,半衰期分别为3.89 ± 1.84及3.54 ± 1.63 h,均高于CTX溶液剂的AUC0-t及半衰期(1217.1 ± 427.3μg/L*h及0.562 ± 0.129 h)。而两种纳米粒的药动学参数间均差别不大。以荷鼠肝癌H22细胞接枝瘤的昆明小鼠为模型动物研究了 CTX溶液剂及两种包衣共混纳米粒的组织分布行为。结果显示经两种纳米粒传递的CTX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均高于CTX溶液剂组,且随时间的延长,两个纳米粒组的肿瘤内药物含量可基本维持恒定。应用异硫氰酸罗丹明B(RBIC)标记PLys-b-PCL后制备了不同电荷翻转行为的包衣共混纳米粒,静注后对比二者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延迟电荷翻转的纳米粒具有更强的肿瘤组织渗透能力及更高的肿瘤细胞摄取。以荷鼠肝癌H22细胞接枝瘤的昆明小鼠为模型动物,研究了 CTX溶液剂及两种包衣共混纳米粒的体内肿瘤生长抑制效果。结果表明,CTX溶液剂仅可有限地抑制肿瘤生长,抑瘤率为39.3%,且小鼠体重变化幅度较大。而延迟电荷翻转包衣共混纳米粒(CTCL30)的抑瘤率为72.3%,高于电荷翻转速率更高的CTCL70(60.2%)。且在实验过程中小鼠体重缓慢增长,表明制剂毒性较低。CTCL30组的瘤重与瘤体积均显著低于CTCL70组(P0.05),表明具有延迟电荷翻转行为的纳米粒可通过高肿瘤组织渗透性提高暴露在药物环境中的肿瘤细胞的比例,从而提高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肿瘤治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43;R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雨,赵维强,李超英;新型眼用纳米粒给药载体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年06期

2 金英华;;纳米粒的靶向修饰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3 吴恒;孙颖;于晖;段友容;张志荣;;5-氟尿嘧啶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5期

4 张红岭;朱玲;刘伟;樊予惠;张振中;;氧氟沙星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稳定性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5 唐世福;蒋国强;于洋;丁富新;;含胆酸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修饰制备肝癌细胞靶向纳米粒[J];精细化工;2011年11期

6 耿丽娟;唐丽华;游本刚;邵轶男;李玲;;α-常春藤皂苷丙烯酸树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3期

7 张玮;高静;朱全刚;张敏;王晓宇;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8 ;口服纳米药粒问世[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4年02期

9 杨恩芸;王晓君;戴甜;张丽男;孙勇军;高子彬;;壳聚糖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J];华西药学杂志;2014年03期

10 张慧珠;张其清;;叶酸靶向乙酰普鲁兰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继云;廖美华;陶蓉蓉;杜永忠;楼宜嘉;韩峰;;脂质纳米粒递药系统对脑内自噬-溶酶体信号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白毅;复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胰岛素口服给药新载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毛黎;放射性纳米粒子可定向附着杀灭癌细胞[N];科技日报;2013年

10 甘勇 林艳琼 陈庆华;微粒系统用于眼用制剂成新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韦伟;新型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催化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琳;基于氨基酸转运体LAT1靶向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6年

4 龚明福;蛙皮素样肽t-BBN介导的金磁纳米粒对乳腺癌MRI/CT靶向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5 吴广升;壳聚糖温敏凝胶缓释SDF-1α和壳聚糖/antimiR-138纳米粒促进骨再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6 金建昌;不同儿茶素-β-乳球蛋白纳米粒特性与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差异[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7 朱伟;叶酸偶联白蛋白cypate纳米粒的构建及靶向膀胱癌光热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苟靖欣;高载药量延迟电荷翻转纳米粒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7年

9 武敬亮;载阿霉素组氨酸修饰透明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抗肿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赵小智;包裹芘的高分子纳米粒的制备、表征以及体内外行为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5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薛君;AFP单抗修饰的载DCN PLGA纳米粒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刘婷先;基于结合型寡聚核苷酸构建药物与基因共载纳米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黄丽;Cypate/DOX-SiO_2纳米粒用于肿瘤诊疗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3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73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