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高超声速环境下缝隙热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07:20

  本文关键词:高超声速环境下缝隙热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超声速 气动热 缝隙 化学平衡 动网格 多场耦合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承受极端的气动热环境,出于防热的需要,飞行器表面会覆盖防热层,而防热层在拼接组装时难以避免地会留有宽度不等的缝隙。这些缝隙有可能引起局部过热,从而留下破坏的隐患。因此,基于气动热力学、传热学、热弹性力学及流固耦合理论,对高超声速环境下缝隙局部热环境问题开展数值模拟工作,该研究将为飞行器防热层的精细化设计提供指导。高超声速流动引起的激波层含有高速可压流动以及近壁面处的低速不可压流动,针对这种流动特征,采用了低速预处理形式的二维可压缩无量纲N-S方程组及Menter SST湍流模型作为流动控制方程。利用单元中心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其中,采用一阶差分格式对时间项进行离散,采用二阶中心差分格式对N-S方程组粘性项、湍流模型粘性项及源项进行离散,选择适用于全速度域求解的AUSM+-up迎风格式对N-S方程组无粘项进行离散,而湍流模型无粘项采用一阶迎风格式;不考虑湍流模型源项的刚性,采用LU-SGS隐式方法将流动控制方程构造为离散方程。结合定解条件,利用FORTRAN语言对离散方程进行编程求解,算例验证表明,针对超声速流动开发的程序对激波的捕捉是有效的。在假设缝隙壁面为刚性等温壁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高超声速环境下二维缝隙流动的物理模型。首先,基于量热完全气体模型,利用自编的计算程序,对来流条件Ma = 5,攻角α = 0°~30°(间隔5°)工况下的缝隙流动及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经与α = 0°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对比,壁面热流分布与实验值吻合,验证了所采用的数理模型及数值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其次,考虑高超声速流动中的真实气体效应,采用Srinivasan平衡空气拟合曲线来描述气体的热力学关系和输运特性,并据此拓展了量热完全气体计算程序的求解范围,对来流条件Ma = 12、15.5,攻角α=0°~30°(间隔10°)工况下的缝隙流动及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缝隙壁面热流基本呈"U"形分布,在唇缘处达到峰值,并沿缝隙深度方向迅速减小;迎风面唇缘峰值热流随气流攻角的增大而增大;平衡空气模型和量热完全气体模型得到的缝隙壁面热流比分布曲线无明显区别。针对高超声速环境下弹性缝隙流动问题,假设缝隙小变形,选取低速预处理形式的可压缩N-S方程组作为流体域控制方程,采用自编的化学平衡空气计算程序求解。选取稳态热传导方程和热弹性力学方程组作为固体域控制方程,采用有限元法编程求解。流体域计算与固体域计算在流固耦合界面处相互传递边界条件,固体域为流体域计算提供界面位移和温度,流体域为固体域计算提供界面压力和热流。在给定初始流固耦合界面位置和温度后,依次求解流体域和固体域控制方程,并采用动网格技术更新流体域网格,反复迭代这一过程,直至收敛。基于该多场耦合求解算法,编写了高超声速环境下弹性缝隙热-流-固多场耦合计算程序,该多场耦合计算程序通过了算例验证。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头锥前缘缝隙热环境问题,建立了弹性缝隙流动的物理模型,利用自编的热-流-固多场耦合计算程序对弹性缝隙流动及其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 C/C-SiC材料热膨胀系数和来流参数(马赫数、攻角)对缝隙壁面热流分布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增大C/C-SiC材料的厚度方向热膨胀系数,会造成缝隙前壁更多地暴露于外流中,引起缝隙前壁热流增大,C/C-SiC材料面内热膨胀系数的作用效果相反;增大来流马赫数和攻角会造成边界层内气体温度升高,引起缝隙壁面热流增大;缝隙结构的热传递主要以防热材料的热传导为主,而通过缝内气体对流传热获得的热量并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V24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嘉陵;;高超声速技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J];现代军事;2000年06期

2 张志成,陈伟芳,石于中;超声速、高超声速球锥组合体表面压强估算方法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王宗;高超声速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年09期

4 康文;;美国高超声速研制计划新进展[J];国际航空;2007年05期

5 陈湘玲;朱爱平;;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合作开展高超声速技术研究[J];飞航导弹;2009年10期

6 康开华;才满瑞;伍赣湘;童雄辉;;美国高超声速技术飞行器[J];航天制造技术;2010年01期

7 丛敏;魏国福;;俄罗斯继续研制高超声速推进系统[J];飞航导弹;2010年02期

8 王自勇;牛文;李文杰;;2012年美国高超声速项目进展及趋势分析[J];战术导弹技术;2013年01期

9 王一琳;杨博;魏国福;周军;;美国高超声速技术组织管理体系研究[J];飞航导弹;2013年04期

10 丛敏;美国的高超声速导弹计划[J];飞航导弹;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循;;前言[A];高超声速前沿问题研讨班[C];2002年

2 唐志共;;高超声速技术发展对地面试验的要求和现状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叶友达;王振亚;卢笙;张涵信;张来平;;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器数值模拟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计算流体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辉玉;杨弼杰;孙泉华;樊菁;;飞行高度对高超声速模型飞行器气动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5 姜宗林;韩桂来;俞鸿儒;;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的进展、问题与思考[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军旗;李素循;孙茂;;高超声速层流干扰流场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周勇为;易仕和;陈植;陆小革;葛勇;朱杨柱;;高超声速静风洞设计和调试[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樊菁;;高超声速流动研究进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伟雄;白菡尘;;高超声速研究对地面设备能力的需求[A];高超声速前沿问题研讨班[C];2002年

10 樊菁;;高超声速高温气体效应判据[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研究高超声速技术[N];中国航天报;2002年

2 李大光;高超声速技术让武器快如闪电[N];中国国防报;2011年

3 温坤;欧美高超声速运输机研究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1年

4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0所研究员 李文杰 助理工程师 牛文;从“快速全球打击”看美国高超技术发展[N];中国航天报;2012年

5 丹丹;高超声速点燃美军激情[N];中国航空报;2011年

6 空军装备研究院 王治 牛文博 马光军;高超声速试验缘何屡遭失败[N];科技日报;2012年

7 ;高超声速 美国之外的三股势力[N];中国航空报;2013年

8 黄志澄;高超声速技术方兴未艾[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谢文娇;美国防部发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N];中国航空报;2010年

10 晓丽;美国研制新型高超声速无人机武器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丰收;若干典型高超声速激波干扰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黄国;高超声速环境下缝隙热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3 彭钧;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乘波布局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潘勇;高超声速流场磁场干扰效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范培蕾;多目标优化方法及其在高超声速试飞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海燕;高超声速高温气体流场的数值模拟[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7 张向洪;高超声速流场电磁干扰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陈小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机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子平;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俯冲段制导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陆小革;基于LabWindows/CVI的高超声速静风洞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杨武;高超声速壁板流固热耦合建模与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徐飞;高超声速翼面的流固热多场耦合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雷明达;高超声速流场与黑障减缓的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苏雪;高超声速热流固多物理场计算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孙冬阳;基于动态结构FLN的高超声速再入机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8 郭宇辰;SR-72高超声速无人侦察机三维重建及其气动特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9 陈龙云;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集成设计与优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高建力;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估算与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81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81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9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