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意愿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供需意愿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急需应对的热点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是提升减缓气候变化能力的两个基本路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受低碳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因素限制,使得增加林业碳汇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中国的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缓慢,其市场价值尚不清晰。碳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支付意愿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林农对碳汇林的供给意愿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林业碳汇的生产成本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从林业碳汇供给和需求的视角构建合理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从而促进碳汇林业发展。本研究围绕林业碳汇的非市场价值评价目标,首先在总结现有研究文献和碳汇交易实践背景的基础上,筛选出市场效益视角的条件价值法(CVM)和成本视角的造林成本法,构建了基于供需意愿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其次,分别以碳控排企业和林农为调查对象,实证研究其林业碳汇支付意愿和碳汇林供给意愿,同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讨论其行为意向,并探讨其政策启示。第三,文中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和木制品碳释放成本的碳汇成本模型,并通过两个碳汇造林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林业碳汇成本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分别从市场、政府和社会等3个层面,提出了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的构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碳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支付意愿包括"是否愿意支付"和"支付多少"两个决策层面,其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负责人个体特征、企业特征、林业碳汇和气候变化认知、心理因素等4类变量。实证研究中共有64%的样本企业愿意为林业碳汇支付,通过分段常数指数模型(PCE)测算得到碳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平均支付意愿为47.36元/t · co2。(2)碳汇造林试点地区林农的碳汇林经营意愿较高,占调查样本数的77.12%。实证研究得出显著正向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是否认为林业碳汇具有减排优势、是否承接过碳汇造林项目和是否享受过碳汇造林补贴等4个具体变量。(3)计划行为理论对碳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支付意愿和林农的碳汇林经营意愿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实证研究验证了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增加行为经验和计划行为执行意向两类变量的可行性。(4)从造林成本法考察林业碳汇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在碳汇计入期内,随着轮伐期的增加,碳汇成本先下降再上升;碳汇成本与木材价格负相关,与贴现率、劳动力价格正相关。造林成本法实证研究得到不考虑木材收益时的湿地松碳汇成本为670.33元/t · co2,桉树碳汇成本为367.83元/t· co2;而考虑木材收益时的碳汇成本则分别为21.86元/t · co2 和-20.10 元/t · co2。为加快实现林业碳汇的潜在供需意愿转化为实际供需行为,促进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了要合理确定碳汇林最佳轮伐期、提升森林经营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注重社区参与和加大林业碳汇知识宣传等6方面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96;F83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清芳;刘延坤;李云红;韩丽冬;邵英男;;森林碳汇功能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3期
2 赵建新;;河南欧元项目碳汇计量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4年09期
3 刘允芬;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功能[J];农业环境保护;1998年05期
4 田琪;柯水发;杜欣;田国楷;;我国林业碳汇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的实证调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年02期
5 夏恩龙;江泽慧;李智勇;;中国竹林碳汇市场可行性研究[J];林业经济;2014年02期
6 刘慧;唐启升;;国际海洋生物碳汇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7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8 王奉安;;森林的碳汇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5期
9 和兰娣;李宗逊;支国强;;昆明市区域碳汇估算[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01期
10 王佐仁;肖建勇;;关于碳汇统计测度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鑫;;浅谈基于碳汇理论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谢淑娟;匡耀求;黄宁生;;我国发展碳汇农业的若干对策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董克库;米晓琴;李英;李忠有;;浅谈设立宁夏六盘山地区碳汇功能区的重要性[A];宁夏林学会第二届林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张家来;袁传武;孙亮;郑兰英;林冬荣;张华;涂文海;;碳汇林的计量与监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郭忠升;;碳汇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6 李丽娇;;国内外碳汇交易机制对我国省域林业碳汇补偿机制构建的启示[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于海良;杨莉;赵金华;宁叶茂;;重视河北草原碳汇价值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8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王天津;;时代需要创立西藏区域碳汇功能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王天津;;加快发展北京市林业碳汇促进城乡一体化[A];城乡一体化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2首都论坛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厅长 郭健;开发草原碳汇功能 转变牧区发展方式[N];农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瑛;我区开启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碳汇功能研究[N];宁夏日报;2011年
3 记者 路平;广州将建国内首个林业碳汇交易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记者 刘娜微;林业血防工程碳汇功能明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李云平;我国加强发挥草原碳汇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记者 高琳;致公党中央培育草原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陈晓晨;将森林生态服务转化为碳汇收益[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蒋三乃 陈叙图;碳汇造林技术规定与检查验收办法实施[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赵雁屏;我省碳汇林面积已近4万亩[N];山西日报;2010年
10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王天津;西藏可试点碳汇功能区[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玉姝;碳汇林项目融资主体行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黄宰胜;基于供需意愿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3 李颖;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陈英;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陈伟;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李建华;碳汇林的交易机制、监测及成本价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书红;小区域林地碳汇价值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常帆;基于遥感技术的麦田生态系统碳汇模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孙艳芳;河南省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宁可;农户和国有林场碳汇供给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娟;湖南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管理碳汇的核算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胡越;林业碳汇减排量生产者权利的实现[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7 周敏;论构建我国的蓝色碳汇交易法律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吴作省;马尾松碳汇效率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王正淑;基于碳汇的县南沟流域退耕生态林补偿标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10 林海鹏;浙江省乐清市碳汇林实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84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8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