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通过维氏压痕技术理解块体金属玻璃的变形机理

发布时间:2017-12-13 22:13

  本文关键词:通过维氏压痕技术理解块体金属玻璃的变形机理


  更多相关文章: 块体金属玻璃 维氏压痕 流变单元 弹性恢复 塑性变形


【摘要】:金属玻璃的不同参数和性质之间的各种相关性。尽管有这些相关性,但仍然缺乏塑性变形的清晰图像。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可对不同体积金属玻璃(BMG)上的Vickers的压痕进行详细的拓扑分析,以了解尖锐的压头下的变形机理。我们发现弹性恢复,堆积和压痕体积与金属玻璃的不同参数和性质相关。这些相关性有助于了解该流程中的主要机制金属玻璃的微观结构在宏观尺度上是均匀的,然而,微观尺度上存在局部不均匀性。这些局部异质性在金属玻璃变形和弛豫等不同现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维氏压头下,弹性恢复和塑性变形被发现取决于这些局部不均匀性或更准确地称为流动单元。我们发现残余应力与Tg成反比关系,而则用v在压头下方缩放。具有大塑性区v的BMG与低泊松比?的BMG相比具有较低的弹性恢复,具有较高?的BMG具有更多的流动单元,在负载施加下可能表现出大量的塑性变形并且显示较小的弹性恢复。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加,观察到弹性恢复最初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这些流动单元的激活是时间依赖过程,其在较长的加载时间达到饱和。在准静态循环加载中,发现弹性恢复减少,表明维氏压痕产生低应变率,这提供足够的时间来激活更多的流动单元以进一步塑性变形金属玻璃。具有低v的BMG显示更多的应变软化行为,并发展较大的堆积。压痕体积依赖于剪切模量(G)表明G是描述MG中变形响应的最重要的弹性常数。我们发现塑性变形与β弛豫之间的关系。与没有β-弛豫的MG相比,具有明显的β弛豫的BMG组合产生更大的压痕量。因此,可以推断出Vp是控制参数。退火和高压对BMG具有相似的影响。本文用流量单位模型解释所有这些观察和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G13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琴,王宁,陈刚;块体金属玻璃的研究现状[J];上海有色金属;2005年02期

2 许宏伟;杜宇雷;成家林;陈光;;块体金属玻璃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23期

3 张博;Jan Schroers;;块体金属玻璃[J];物理;2013年02期

4 潘明祥,汪卫华;不透明玻璃显现出的曙光——块体金属玻璃的发现与应用[J];物理;2002年07期

5 李蔚;;新型“块体金属玻璃”在美国研制成功[J];功能材料信息;2005年01期

6 晓敏;;块体金属玻璃的开发和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7年01期

7 ;新型厘米尺度铜基块体金属玻璃研究取得新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8 ;新型镍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制备和性能[J];金属功能材料;2007年04期

9 闻平;赵作峰;汪卫华;;块体金属玻璃的物理时效——焓恢复研究[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04期

10 艾科;戴兰宏;;球型压头下块体金属玻璃“隆起”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龙飞;戴兰宏;白以龙;魏炳忱;;块体金属玻璃在不同应变率简单剪切载荷下的剪切带行为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崔苑苑;李家好;柳百新;;原子相互作用势计算Cu-Hf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崔苑苑;李家好;柳百新;;热力学和原子相互作用势计算Cu-Zr-Ni系统的非晶形成范围[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继承;陈小伟;陈刚;;块体金属玻璃力学行为有限元模拟研究进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胡建恺;万锟;潘志云;张谦琳;王利民;瓦.列文;久.波托纽克;柳达;;高压块体金属玻璃PdNiCup的声显微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携;铝基块体金属玻璃面世[N];中国化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Khurram Shahzad;通过维氏压痕技术理解块体金属玻璃的变形机理[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2 郭胜锋;铁基块体金属玻璃及其复合材料的强韧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曹扬;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晶化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卫国;Vit1块体金属玻璃的切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李峰伟;基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的Zr-Ni-Al系块体金属玻璃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杨柏俊;铝基块体金属玻璃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7 朱春雷;基于共晶团簇式的[Fe,Co,,Ni]-B-Si-(Ta,Nb)块体金属玻璃成分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任宏;块体金属玻璃的连续成型及其超塑性变形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邢祁;预形变对块体金属玻璃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5年

3 蒋松山;Nb添加对CuZrAl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侯龙;块体金属玻璃的低温比热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孔超;锆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力学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文静;块体金属玻璃作为聚变堆第一镜材料的表面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白文风;块体金属玻璃的屈服准则及压力依赖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2年

8 孙琴;镁基块体金属玻璃的塑性变形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9 刘婧蓓;块体金属玻璃热压印中结构深宽比和晶化程度控制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黄本君;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材料中塑性晶体相形态演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86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86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