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离子液体体系用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6 17:35

  本文关键词:离子液体体系用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盐湖卤水 离子液体 响应面法 密度泛函


【摘要】:溶剂萃取法是适用于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的一种工艺方法。传统的萃取体系主要存在有机溶剂挥发污染、设备腐蚀严重、易出现乳化等问题。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具有高的热稳定性、不可燃性、几乎不挥发等优点,使其有潜力替代挥发性有机溶剂而用于分离过程。本论文研究了几种离子液体体系对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的锂的分离效果。考察了水相酸度、离子液体浓度、萃取剂浓度、相比等因素对水相中锂的萃取率和分配比的影响。通过斜率法得到了负载有机相中锂萃合物的萃合比;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了萃取前后萃取剂、离子液体官能团的变化情况;根据密度泛函理论,采用Gaussian 09程序包,在B3LYP/6-31G(d,p)理论水平下,对几种离子液体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结合能、化学键键长、局部电离能等性质参数,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解释了离子液体体系萃取锂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C_nmim][PF_6]-TBP-C_2H_4Cl_2(n=4,6,8)萃取体系,通过单因素变量法确定最佳的萃取工艺条件为:TBP体积浓度为80%,离子液体和C_2H_4Cl_2分别为10%;相比O/A为2:1;萃取温度为20oC,在此条件下得到Li~+的最高单级萃取率为86.48%。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C_nmim][PF_6]-TBP-C_2H_4Cl_2(n=4,6,8)萃取体系中发生了阳离子交换过程,萃取剂TBP分子中的P=O官能团和Li~+形成了配位键。斜率法研究就表明,所形成的萃合物仅包含一分子的TBP。通过温度实验,得到了体系的热力学函数,该离子液体体系对Li~+的萃取是自发的放热反应(ΔHo0,ΔGo0)。2.相对于[C_nmim][PF_6],离子液体[C_nmim][NTf_2](n=4,6,8)的粘度较低,同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也较小。萃取体系10%[C_4mim][NTf_2]-80%TBP-10%C_2H_4Cl_2在O/A为2:1的条件下,对Li~+的单级萃取率达到90.73%,经过三级逆流萃取平衡,Li~+的萃取率为99.15%,同时测得锂镁的分离系数(β=DLi/DMg)高达921.33,锂镁得到很好的分离。利用水相中离子液体阳离子在λmax=211 nm的紫外吸收,可以发现离子液体体系可能以阳离子交换的方式实现锂的萃取。斜率法研究发现,Li~+和TBP的萃合比为1:1,即形成萃合阳离子为[Li·TBP]+。热力学实验研究表明,温度升高,Li~+的萃取率降低,离子液体体系对Li~+的萃取是自发的放热反应,低温对萃取有利。3.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对[C_4mim][NTf_2]-TBP-C_2H_4Cl_2体系萃取卤水中Li~+的过程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TBP体积浓度、离子液体体积浓度和相比为自变量,以Li~+的萃取率为响应值,建立了萃取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最优操作条件为:离子液体的体积浓度为11.46%;TBP的体积浓度为85%;萃取相比为2.77,测得Li~+的实际萃取率为95.61%,与模型的预测萃取率97.81%无显著性差异,相对误差为2.24%,因此所得到的RSM模型合理可靠,能较好预测Li~+的萃取率。4.合成了两种功能性离子液体[N4444][DEHP]和[N8888][DEHP],并用核磁波谱进行了表征。这两种离子液体本身对Li~+都呈现了较高的萃取率,其中[N4444][DEHP]体系对Li~+的萃取效果相对更好。通过斜率法求得萃取体系的萃合比为1,即Li~+与功能性离子液体分子以1:1的比例形成萃合物。红外光谱表明,离子液体阴离子[DEHP]-上的官能团P=O和水相中的Li~+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P=O→Li键,该体系的萃取机理为中性复合机理。热力学研究表明,这两种功能性离子液体体系对Li~+的萃取都是自发的放热反应。5.利用Gaussian 09程序包,在B3LYP/6-31G(d,p)理论水平下,对三种离子液体[C_4mim][PF_6]、[C_4mim][NTf_2]和[N4444][DEHP]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结合能、键长、局部离子化能以及电子密度差图等性质参数。所有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离子液体[N4444][DEHP]中,阴离子[DEHP]-上的O原子和Li~+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因而有较高的萃取率;而离子液体[C_4mim][PF_6]和[C_4mim][NTf_2]本身不能和Li~+发生萃取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S39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德芝;盐湖卤水中锂含量的测定[J];成都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2 姚燕,宋彭生,王瑞陵,龙光明;合成盐湖卤水体系Li-Na-K-Mg-Cl-SO_4-H_2O25℃下的等压研究和离子相互作用模型的应用[J];化学学报;2002年11期

3 王玉萍,赵晓霞;盐湖卤水直接生产硫酸镁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3年02期

4 窦胜利;盐湖卤水蒸发滩晒过程中的漂浮层现象分析[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4年06期

5 陆园,黄梓平;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盐湖卤水中的钠含量[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关晓燕,任金润,叶天纬;大柴旦盐湖卤水的现场扩大蒸发试验初探[J];吉林地质;2005年02期

7 杨兆娟,向兰;从盐湖卤水中提锂的研究进展[J];海湖盐与化工;2005年06期

8 冉敬文,杜秀月,李雯,李华玲,朱朝梁;盐湖卤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方法探讨[J];海湖盐与化工;2005年01期

9 张金才,王敏;盐湖卤水提硼方法的研究概述[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5年05期

10 程芳琴;张亚宁;常慧敏;董川;;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湖卤水中钙镁离子含量[J];无机盐工业;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燕;宋彭生;曾德文;;盐湖卤水体系热力学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2 陈永志;李松筠;李兴;;“■”型毛细管进样器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盐湖卤水、海水、盐样中的锂、铷、钾[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3 张子兴;杜祥贞;程芳琴;;盐湖卤水CODcr的分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童阳春;周源;;现代盐湖卤水矿床开采新技术[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白妮;朱彬元;金云学;陈春钰;徐玉松;王淑艳;朱国才;何向明;;碳酸盐型盐湖卤水中提钾制备硫酸钾的方法探讨[A];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杨天林;;P_b(Ⅱ)/(Na,H)NO_3/HEHEHP-Octane两相萃取体系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7 宋凤丽;李金英;林灿生;周常新;李辉波;苏哲;王孝荣;;TBP萃取体系辐解产物的定性分析[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8 宋凤丽;李金英;周常新;李辉波;苏哲;王孝荣;;TBP萃取体系的辐解产物定量分析[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9 宋凤丽;李金英;林灿生;苏哲;李辉波;王孝荣;;辐照TBP萃取体系对钌的保留行为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陈浙宁;傅钢;何旭敏;徐昕;;金属苯稳定性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团结奋进抓好三大重要工作[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2 张孺海 李海涛 谢岚;笃信治学宽和治校[N];湖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成龙;离子液体体系用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7年

2 温现明;荷电膜在盐湖卤水中的传递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思峰;一里坪盐湖卤水的自然及冷冻蒸发实验[D];青海大学;2016年

2 杨林;磁性金属离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盐湖卤水中的应用[D];青海大学;2017年

3 张世春;1、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电吸附行为和机理研究 2、氯化物型和硫酸盐型盐湖卤水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D];青海大学;2017年

4 叶帆;盐湖卤水萃取提锂及其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小敏;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离子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井伟;从提锂后盐湖卤水中萃取提硼的新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7年

7 宋贤菊;离子液体用于盐湖卤水中锂和硼提取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李美鲜;西藏龙木错盐湖卤水锂硼提取工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9 何天明;盐湖卤水吸附法提硼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相文;盐湖卤水COD的测定及脱色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1296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96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