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新生代聚煤规律与控煤模式
本文关键词:中国海域新生代聚煤规律与控煤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近海 新生代 聚煤作用 时空迁移 主控地质因素 控煤模式
【摘要】:长期以来,关于我国海域新生代聚煤规律的认识十分局限,对诸如煤层发育分布规律、聚煤作用时空迁移特点和控制因素、主要地质因素控煤模式等基本问题缺乏系统性认知。为此,本文作者采用煤田、构造、沉积地质及古气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上述基本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中国海域新生代聚煤盆地含煤地层主要发育在始新世~渐新世时期,中新世仅在渤海湾及东海盆地内发育。含煤地层发育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及泻湖-潮坪5大沉积相类型,包括14种沉积亚相及20种沉积微相。基于海域钻井地球物理测井解释结果,发现我国海域煤层具有单层厚度薄,层数多,分布范围广且散的特点。借助于煤岩学实验,揭示南海盆地煤级为气-肥煤,东海及渤海湾盆地煤级为褐煤-长焰煤,具有由北向南、从东到西逐渐增高的分布趋势。通过有机岩石学显微组分统计规律,划分出深覆水泥炭沼泽和浅覆水泥炭沼泽两种煤相类型。结合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揭示沉积背景的波动式频繁变化对泥炭沼泽及煤层发育的深刻影响。基于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结果,发现含煤地层发育过程受同沉积断层控制明显,发育“不对称地堑”构造形态,且珠江口盆地断层倾角较大。聚煤盆地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性从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逐渐减弱,具有北部强南部弱、东部强西部弱的分布格局。基于盆地构造特征,将海域聚煤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划分裂陷Ⅰ幕、裂陷Ⅱ幕、裂陷Ⅲ幕、裂后热沉降期、新构造五个演化阶段,聚煤作用主要受控于裂陷期的三个演化阶段。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含煤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4个可在横向上对比的三级层序单元,建立了不同格架下沉积体系配置关系,揭示沉积体系的迁移规律。发现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顶部和高位体系域底部,揭示最大海(湖)泛面附近是最有利于聚煤作用发生的沉积环境,且聚煤范围随着沉积环境迁移而迁移。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揭示海域新生代主要聚煤期由北向南时间变新,主含煤地层层位随之抬高,聚煤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展的基本特征,认为海域新生代断坳转化时间、构造稳定性及沉积环境差异是域新生代聚煤作用特点及含煤性的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而建立了我国海域典型聚煤盆地的构造-沉积控煤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黎明,邵龙义,时宗波,张鹏飞;旋回频率曲线在幕式聚煤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为例[J];古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2 高照清;三江盆地七星河区聚煤单元特征[J];煤炭技术;2005年08期
3 罗中舒;板块构造与聚煤作用迁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4年01期
4 鞠崎;;青海省玛沁县大武煤田构造及聚煤作用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1期
5 陈传诗;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变与聚煤作用的迁移[J];中国煤田地质;1996年02期
6 宿敬北;何静;;陇东环县沙井子矿区煤系与聚煤作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13期
7 韩德馨,王延斌,权彪,程顶胜;中国泥盆纪聚煤作用的演化[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5期
8 杨荣丰,张可能,张鹏飞,刘钦甫,刘新华;北京地区侏罗纪岩浆活动对聚煤作用的影响[J];地质科学;2003年02期
9 贾强;吕大伟;;山东金桥矿区含煤地层层序划分与聚煤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10 牛兴堂;;古冰川发育与聚煤作用的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爱国;林大扬;彭苏萍;;聚煤作用系统论和系统分析[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邵龙义;郝黎明;张鹏飞;;旋回频率曲线在幕式聚煤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西南地区上二叠统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姜剑虹;王文化;;依兰矿区老第三纪聚煤环境与聚煤模式探讨[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杨仁超;韩作振;李增学;樊爱萍;;基准面旋回与幕式聚煤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煤田为例[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何进军;;旬耀矿区西川普查区煤系沉积与聚煤特征[A];高产高效煤矿建设的地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C];2009年
6 舒良树;邓平;余心起;王彬;祖辅平;;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研究[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傅德荣;;控制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铲形断裂构造[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7)[C];1987年
8 雷振民;费淑英;刘春凤;;华南古构造对晚古生代聚煤环境的影响[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7、8)[C];1989年
9 薛雁;吴智平;李伟;聂文龙;;东营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凯;河南局资环中心一科研成果喜获河南省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N];中煤地质报;2011年
2 卢轶;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可燃冰[N];广东科技报;2013年
3 记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中国海域新生代聚煤规律与控煤模式[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高迪;泛三江盆地早白垩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3 田巍;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边界断裂生长联接及其相关褶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徐增连;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中新世孢粉记录与东亚季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5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盆山耦合与风尘沉积[D];南京大学;2014年
6 张雪;渭河盆地天然气及氦气成藏条件与资源量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7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则盆地沉积地层的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李双庆;中国东北地区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积物源演化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赵德军;思茅盆地东南缘与哀牢山构造带的盆地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及构造迁移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2 刘鸿洲;珠江口盆地惠东地区古近系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时空耦合及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王笑雪;珠江口盆地白云南凹ZHSB6层序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胡润;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富强;利用卫星重力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边界及构造区划[D];长安大学;2014年
6 谢国梁;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聚煤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张昊祉;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胡骁;基于遥感和高精度DEM数据的鹤庆盆地活动构造识别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积记录与古南海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张立军;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叠统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298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29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