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表面多尺度组元构筑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纤维表面多尺度组元构筑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界面增强 化学接枝 多尺度增强体 表面改性
【摘要】:碳纤维虽然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比强、高比刚、质轻、导电和热等,但碳纤维增复合材料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碳纤维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弱、改性效率低以及改性损伤纤维本体强度等。本文以满足不同工程的两种需要为目标:一、在提高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同时,大幅提高碳纤维的拉伸强度。采用高效的电化学沉积、超声辅助电泳沉积法,将银纳米粒子(Ag NPs)和氧化石墨烯(GO)沉积到碳纤维的表面。二、在不损伤碳纤维本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采用化学接枝法将聚醚胺(D400)和氧化石墨烯(GO)接枝到碳纤维的表面。采用电化学沉积法,以聚乙烯比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在碳纤维表面沉积形貌可控的Ag NPs。通过控制PVP与银离子(Ag+)的摩尔比(mPVP:mAgNO3),使Ag NPs呈现出“颗粒状”或“树枝状”。通过调节电化学沉积时间、Ag+浓度来控制碳纤维表面银含量、Ag NPs的粒径以及碳纤维表面粗糙度。沉积Ag NPs后碳纤维展示了优异的力学性能,与未处理碳纤维相比,沉积Ag NPs后碳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和其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分别提高了29.2%和57.2%,电导率也提升两倍。引入超声辅助电泳沉积法,以异丙醇为电泳液溶剂,在碳纤维表面沉积GO。这种新方法与传统电泳沉积方法相比,沉积的GO更均匀、致密。高温处理使碳纤维表面的GO被部分还原,GO与碳纤维的作用方式从离子键作用过渡到共价键作用。碳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和IFSS值分别提升了27.3%和69.9%。设计并制备的CF/Ag NPs/GO多尺度增强体,集Ag NPs和GO两者的优点于一体,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和IFSS值分别提高31.3%和75.4%。采用化学接枝法,以水为溶液,在酸化碳纤维表面接枝D400。将带有氨基的D400以化学键的方式连接到碳纤维表面,提高了碳纤维的表面能,改善了碳纤维与聚合物基体的浸润性。同时D400还参与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结果显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IFSS值提升72.6%。以D400为媒介,采用化学接枝法制备CF/D400/GO多尺度增强体,并关注接枝的GO尺寸对碳纤维表面形貌及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GO片层的尺寸和活性官能团的数量来控制GO与碳纤维的连接状态。碳纤维与GO具有两种连接方式:(1)GO边缘与碳纤维表面连接,呈“直立”状;(2)GO平铺在碳纤维表面,呈“倒伏”状。其中,GO“直立”在碳纤维的表面更有利于提高碳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的机械啮合力和浸润性,可以更好地传递载荷和吸收破坏能,使IFSS提高了82.1%。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342.742;TB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福,赵建国,王润娥;回顾与展望我国的碳纤维工业[J];化工进展;2000年05期
2 沃西源;国内外几种碳纤维性能比较及初步分析[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0年02期
3 钱水林;;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探讨[J];合成纤维;2008年11期
4 鲁学林;王钧;徐任信;张联盟;;碳纤维导电纸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8年04期
5 ;一种在碳纤维表面制备碳化硅涂层的方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年05期
6 马刚峰;徐泽夕;常青;王新欣;刘书铖;;碳纤维上浆剂的开发和研究进展[J];现代纺织技术;2012年05期
7 周军锋;姜术丹;司彦斌;邹鑫;张颖;刘文;;造纸用碳纤维专利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造纸;2012年05期
8 李一;聂俊辉;李楠;柳学全;贾成厂;;镍覆膜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2年13期
9 李艳;徐卫平;张兴龙;;碳纤维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3年03期
10 何秉柽;国内碳纤维研究概况[J];玻璃钢;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江薇;于伟东;;碳纤维断面结构观察[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2 于伟东;姚江薇;;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及其时间效应[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陈发桥;王继辉;冀运东;张彦文;;碳纤维表面处理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4 张淑斌;刘福杰;王浩静;孟令瑶;;等离子体技术在碳纤维表面处理中的应用[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纳米复合材料与界面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李灵聪;王丽丽;于运花;杨小平;;碳纤维表面性质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湿热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6 冀克俭;张以河;汪信;张复涛;张银生;;碳纤维的臭氧表面处理及其XPS表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齐志军;孙浩;李健卓;;碳纤维气相表面处理的方法[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美云;钟林新;刘正伟;;碳纤维表面氧化改性的研究[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马金瑞;赵龙;李敏;张佐光;;几种碳纤维表面能差异性研究[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纳米复合材料与界面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王慧;林群芳;周晓东;;可针对不同性质基体自适应构建强相互作用的碳纤维表面改性方法[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柴英新;碳纤维补强加固混凝土结构有较长安全寿命[N];中国建材报;2007年
2 陈金昌 钟雪华 金灿华;碳纤维结构加固技术在旧房改建中的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凤;碳纤维表面多尺度组元构筑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范大鹏;临界条件下碳纤维表面清洗及氧化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素敏;结构—储能型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4 刘志高;氯化锌活化木材液化物碳纤维孔形成历程与吸附特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王宇威;重氮反应修饰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武光顺;碳纤维表面纳米结构修饰及其MPSR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马丽春;碳纤维表面化学修饰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吴波;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表面修饰及复合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9 郭慧;碳纤维表面能、表面粗糙度及化学组成的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建辉;竹材液化物碳纤维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兴来;高温高压氨水改性碳纤维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范大鹏;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碳纤维的表面处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林枫;缺陷损伤对碳纤维的强度以及模量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杨波;碳纤维布增强C_f/Al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庄严;碳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尚国秀;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纤维分散性及导电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张夏明;酚醛树脂表面改性碳纤维界面行为与炭化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王梓桥;碳纤维表面BAPPO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界面耐原子氧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陈丽;碳纤维微观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10 赵亮;硼系催化剂对碳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0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