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基于压磁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9:24

  本文关键词:基于压磁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压磁效应 时变曲线 滞回曲线 钢筋 钢筋混凝土界面 钢筋混凝土结构 疲劳损伤 寿命预测


【摘要】:随着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广泛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更趋于轻质、高强、大跨,采用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导致结构处于高应力工作状态,工作应力变幅更加接近疲劳应力幅。因此,混凝土结构的疲劳对其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愈发重要。本文基于钢筋的压磁效应,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疲劳损伤及压磁信号的演变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弹性阶段和考虑塑性变形的Jiles-Atherton磁机械效应模型,根据变形钢筋压磁效应的特点,提出了考虑初始位错及位错发展的等效钉扎系数,建立了疲劳前、中期适用于变形钢筋的Jiles-Atherton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基于磁偶极子模型分析了疲劳后期宏观疲劳裂纹的漏磁场对压磁信号的影响。从微观角度并结合钢筋混凝土疲劳压磁试验结果证明了将压磁效应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疲劳研究的可行性。(2)通过HRB400钢筋标准试件的静力及疲劳-压磁试验,分析了应力、应变、初始损伤位置、疲劳断裂位置与压磁信号间的关系,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材料的疲劳性能。试验表明:时变曲线和滞回曲线等压磁信号参数的演变规律反映了钢筋的疲劳损伤发展规律;定义了基于压磁信号特征点的疲劳损伤变量,损伤发展符合疲劳三阶段规律,建立了基于压磁参数的疲劳失效准则和寿命预测方法。(3)通过HRB400带肋钢筋试件的静力及疲劳-压磁试验,分析应力、应变与压磁信号问的关系,发现由于表面形状的影响,带肋钢筋压磁信号与标准试件存在差别,根据时变曲线和滞回曲线得到的压磁信号特征点、幅值、极值比等随疲劳进程呈三阶段变化规律;基于带肋钢筋的等效钉扎系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变形钢筋疲劳损伤机理,疲劳第三阶段宏观裂纹的漏磁场导致压磁信号畸变,可以预警疲劳失效;定义了基于压磁信号特征点和压磁信号幅值的疲劳损伤变量,建立了带肋钢筋的疲劳失效准则和寿命预测方法。(4)通过研究局部粘结滑移和研究缝间粘结滑移的中心拉拔试件和预设缺口梁式试件的静载及循环加载试验,分析粘结应力、滑移量、压磁信号之间的关系,发现循环初始阶段界面压磁信号的变化最为显著,经历若干循环后曲线形状保持稳定;两类试件的压磁信号变化规律均与界面损伤机理吻合,能够反映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性能退化规律。(5)通过钢筋混凝土梁的常幅疲劳试验,分析荷载水平、应变、挠度与压磁信号间的关系,试验表明压磁信号对混凝土梁的裂缝开展很敏感,压磁信号突变反映了裂缝开展导致的钢筋应力状态改变,尤其是钢筋混凝土构件初裂;根据时变曲线和滞回曲线得到的压磁信号特征点、幅值等随疲劳进程呈三阶段变化规律,通过压磁信号的畸变可以预警疲劳失效;比较疲劳前期的法向和切向压磁信号幅值能够初步判断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失效位置和失效模式。(6)通过断口分析和截面状态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损伤机理,钢筋混凝土界面性能退化导致混凝土中钢筋承受复杂应力和多级应力作用,使其疲劳寿命相比轴拉条件下的钢筋显著降低,不同疲劳破坏模式下钢筋受力状态的改变过程不同;钢筋的压磁信号不仅反映了混凝土梁疲劳裂缝扩展导致的钢筋应力重分布过程和界面退化过程,还与钢筋疲劳断裂位置有关;定义了基于压磁效应参数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疲劳损伤变量并建立了疲劳失效准则和寿命预测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功义;张军;金伟良;陈驹;;基于压磁效应的磁性材料力学与疲劳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年09期

2 石延平;周庆贵;陈季萍;;基于非晶态合金压磁效应的磁电感应式非接触动态转矩测量法[J];机械强度;2011年04期

3 邢国军,徐小荷;Magnetic Current Stimulated by Strain Wave in One-dimensional Ferromagnetic Bar[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4 蒋达国;朱正吼;马广斌;夏小鸽;李塘华;;FeSiB非晶薄带的压磁效应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6期

5 王原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与防护[J];江苏建材;2001年02期

6 王纪滨;王中秀;;火灾事故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05期

7 李康平;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的教学探讨[J];现代技能开发;2003年09期

8 黄明;陈颖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体会[J];昆明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张海健;;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腐蚀与保护[J];建筑;2006年13期

10 崔世静;;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J];煤炭技术;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成;王吉忠;刘毅;;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渗透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周泽平;张建军;冯淑芳;王明洋;;低速冲击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问题[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林昌健;董士刚;林理文;卓向东;;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监测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4 常辉;潘见;李锦辉;;受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补救措施[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下册)[C];2003年

5 黄鹏飞;姚燕;包亦望;;钢筋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在线评价与无损检测现状与展望[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苏忠源;马奕昊;;浅谈火灾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7 陈剑杰;胡永乐;张静;李志康;;用破坏系数法分析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内爆性能[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罗国权;;恶劣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及修复[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锡胤;刘永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单元法非线性分析[A];土木工程中计算机应用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1年

10 郭院成;冯亮;;受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王路莎 实习生 聂征;市体育中心:钢筋混凝土结构即将完成[N];郴州日报;2010年

2 河北省辛集市房管局 张宝河;受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N];今日信息报;2008年

3 张婕;建筑物结构安全控制软件通过专家鉴定[N];中华建筑报;2007年

4 特约记者 白延龙;建筑物结构安全控制软件问世[N];北京科技报;2000年

5 白延龙;建筑物结构安全控制软件问世[N];中国建设报;2000年

6 高飞;《钢筋混凝土结构》实现优化创新[N];科技日报;2006年

7 ;住宅结构有哪些形式?[N];楚雄日报(汉);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基于压磁效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舒阳;高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赵尚传;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可靠度的耐久性评估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蔡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性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仕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6 刘永军;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反应数值模拟及软件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史庆轩;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8 朱大雷;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热弹塑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黄吉峰;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有限单元构造方法的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1年

10 仲伟秋;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桂青;基于压磁效应的应力非接触检测及其试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2 刘旭林;基于超磁致伸缩棒压磁效应力传感器的信号处理[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亓瑞磊;感生各向异性对TbDyFe取向晶体压磁效应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冯赛;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胀开裂的仿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于留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退化的不确定性模型与可靠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付玮;对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火温和材料性能的检测鉴定及加固修复[D];南昌大学;2015年

7 郑晴友;钢筋混凝土结构火灾受损评估及处置对策[D];南昌大学;2015年

8 李宗恒;钢筋混凝土结构固有振动分析及程序设计[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9 胡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及承载力衰减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陈娟;持载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胀开裂时变性能及侵蚀规律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03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3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