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在插烯Michael加成与动力学拆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18 15:17

  本文关键词: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在插烯Michael加成与动力学拆分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催化 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 插烯Michael加成 Stetter反应 Hajos-Parrish Ketone 动力学拆分 多重活化


【摘要】:近几年,由于催化剂用量大,反应时间长等缺点的限制,有机小分子催化研究遇到了一些阻力。在这种背景下,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的概念被提出来。在常见的亚胺离子催化体系中,原位生成的亚胺离子与抗衡离子形成紧密的离子对。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是利用非共价催化剂与抗衡阴离子通过氢键作用,来活化原位生成的亚胺离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反应中亚胺离子的活性和浓度。许多传统亚胺离子催化不能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反应,在这个催化体系下就可以实现,而且可以降低昂贵的手性催化剂用量,提高反应速率。本论文围绕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展开,讲述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在插烯Michael加成反应与对β位有较大位阻的芳基的醛的动力学拆分中的应用。在第一章,我们将对有机催化的插烯Michael加成反应进行简要总结,从底物的结构及活化其模式方面,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发现插烯Michael加成反应所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插烯底物的活性,如何简单直接的对未活化的底物进行插烯反应,以及如何提高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非对映选择性以及对映选择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对称插烯Michael会直接生成手性的1,7二羰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手性合成中的重要合成子。可以直接进行许多转化。在天然产物与药物分子的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章,我们将对我们在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氧化吲哚衍生物对α,β不饱和醛的直接插烯Michael加成进行介绍。吲哚骨架几乎是生物碱中最常见的骨架之一,而且许多含有吲哚骨架的生物碱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环外的氧化吲哚底物,相对于环内的不饱和丁内酯或丁内酰胺结构来说,由于自身低的活性,使得传统亚胺离子催化很难实现这个反应。我们用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实现氧化吲哚的直接插烯Michael加成反应,可以得到非常高的产率与对映选择性。实现了直接的插烯Michael加成后,我们考虑如何将插烯Michael反应应用到在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的骨架的构筑中。由于直接插烯Michael加成的产物是1,7二羰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在自由基或氮杂环卡宾条件下进行关环反应。在第三章,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插烯Michael加成与Stetter反应接力合成Hajos-Parrish Ketone骨架的反应。这种骨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有时候却需要很多额外的步骤实现官能团转化和官能团移位。所以合成这种骨架的异构体,使之携带其他官能团,或者在其他位置的官能团,也非常有意义。而且,将不对称插烯Michael加成与Stetter反应接力运用,文献中的报道也很少,我们的工作为这一领域做了重要补充。在第四章,我们首先对有机催化动力学拆分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对映体拆分作为不对称合成中的强力工具,在科学研究和工业上都有广泛的使用。然而对β位有较大位阻的醛动力学拆分很有挑战性。由于β位取代基的位阻,会影响到催化剂与底物的相互作用。传统亚胺离子催化就很难实现这个反应。我们用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的方法,可以以很高的拆分效率,实现这个β芳基取代的醛的动力学拆分。而且,拆分过程中生成的手性多官能团取代的环己烷,也得到了很高的产率以及非对映与对映选择性。这个动力学拆分一个独特的地方是引入了一个多重活化的策略,不仅活化了底物,而且活化了反应的中间体,使得反应加快进行。同时也证明了,非共价作用,对共价催化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艳镇;焦淑菲;史忠丰;甘雄;;新型超分子凝胶材料[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 汤志刚;王玲珑;李明飞;;酸水体系共沸现象探究——“超分子”假说及其应用[J];化学工程;2009年12期

3 许杨;康传清;高连勋;孟庆新;;超分子凝胶在催化有机反应中的应用[J];应用化学;2013年01期

4 唐棣华;五十个分子构成十二面体超分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1期

5 ;基于“多肽-电化学探针”超分子复合物的蛋白质检测通用策略[J];分析化学;2013年04期

6 张荷兰;彭军霞;刘凯强;房喻;;胆酸超分子凝胶化学[J];化学进展;2011年08期

7 何振峰;艾惠;李豹;吴立新;;腺嘌呤对称修饰的多金属氧簇复合物超分子凝胶[J];科学通报;2012年32期

8 燕良;唐黎明;王毓江;;氢键结合超分子水凝胶的形成与结构调控[J];高分子学报;2006年05期

9 陈凯;金鑫;唐黎明;;超分子金属凝胶[J];化学进展;2010年06期

10 吴吉炜;唐黎明;陈凯;李斐;燕良;王毓江;;一种具有二维状组装体结构的氢键结合超分子水凝胶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涛;周义锋;黄春辉;;形貌和功能可调控超分子凝胶材料[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左景林;;含多硫富瓦烯基元配合物超分子的研究[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吴立新;杨扬;陈海龙;;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反胶束的可控组装与解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刘一流;张希;;基于主体增强型非共价作用的超分子聚合[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李峰;何静;李殿卿;卫敏;张法智;段雪;;应用性能导向的超分子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鸣华;;界面组装体的超分子手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曾小平;靳磊;王宏;杨亚江;;超分子纤维和超分子金属凝胶原位增强聚氨酯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C];2013年

8 翁文桂;张欢;陈银军;林仰举;张玲星;高飞;;超分子与聚合物力化学[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9 黄泽寰;杨柳林;刘一流;王治强;Oren A.Scherman;张希;;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自分类识别驱动并控制的超分子聚合[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10 刘静;严军林;何盼丽;房喻;;多重刺激响应型超分子凝胶的创制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益波邋危玮;超分子自动组装技术有助生产高选择性靶向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李娜;超分子薄膜研究屡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2年

3 记者 刘霞;科学家首次用光改变人造超分子手性[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志龙;超分子亚胺离子催化在插烯Michael加成与动力学拆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7年

2 刘爽;点击反应用于超分子水凝胶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刘国锋;苯丙氨酸衍生物水凝胶的手性调控、多重响应设计及细胞可控粘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周辉;一、氰醇和含氟仲醇的化学法动力学拆分研究;二、α,α-二氟-γ-丁内酯的合成新方法尝试[D];东华大学;2009年

5 万鹏博;刺激响应性超分子界面[D];清华大学;2011年

6 罗来斌;辅酶B_(12)模型化合物及其环糊精超分子研究[D];南京大学;1996年

7 徐昊;系列新颖含N杂环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试剂)的合成及在动力学拆分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程咏梅;化学酶法催化仲醇的动态动力学拆分[D];浙江大学;2010年

9 肖旺;基于超分子作用力的智能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浩;基于超分子作用的苯硼酸基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形状记忆水凝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崔玉琳;氢键与疏水聚集作用力协同诱导的高强度、形状记忆型超分子水凝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曹建华;超分子组合型荧光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水相中对氨基酸的检测[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韩杨莹;超分子溶剂萃取技术在邻苯二甲酸酯总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孔德云;基于哒嗪酮并四硫富瓦烯的超分子液晶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静;基于(聚)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的研制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7 犹阳;基于氢键的可自愈合聚硅氧烷超分子弹性体的交联机理与可控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逯桃桃;竞争配位控制刺激响应性能的多功能超分子凝胶材料的研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肖阳;双二肽型超分子凝胶因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10 郑景;基于超分子作用的智能高分子水凝胶[D];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1304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4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c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