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新策略及其在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18 23:08

  本文关键词: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新策略及其在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食品安全 纳米材料 信号放大 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 动物疾病检测


【摘要】: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狂犬病等动物疫病对全球畜牧业的沉重打击,以及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实现对动物疾病标志物的早期监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检测动物疾病的方法(病毒中和试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分析法以及PCR技术)大多数为感官或光学检测手段。多数方法存在灵敏度低、准确性低、耗时且操作门槛高等缺点。因此,亟需发展一些简单、快速、费用合理、灵敏且可靠的新技术或新方法来检测动物疾病。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开发新型的动物疾病检测技术,从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角度入手,设计并筛选了特性功能的纳米材料构建了三种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将其用于超灵敏地检测重大动物疾病标志物。论文分三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三重和多重信号放大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实现了猪伪狂犬病毒抗体的超灵敏检测制备了金-石墨烯(Au-GN)纳米复合材料和硅包联吡啶钌纳米粒子(Si@Ru NPs)。以Au-GN纳米复合材料为电活性基质,以Si@Ru NPs为增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标签,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生物素(B-SA-B)为桥梁,依据“抗原-抗体-二抗”特异性作用构建了三明治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对PrV单克隆抗体、PrV多克隆抗体以及实际的血清样品,该传感器均表现出较好的分析性能。其对单克隆抗体的检测范围为50 ng m L-1~1 pg mL-1,检测限为0.40 pg mL-1。此方法的检测性能远远优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荧光测定技术。进一步,通过控制形成B-SA-B结构,继续构造了多重信号放大的生物传感器。当重复这个过程三次之后,多重信号放大的生物传感器信号放大程度到最高,电化学发光信号是三重信号的放大生物传感器的23.1倍。该可调谐的生物传感器表现出好的稳定性、可接受的再现性和准确性,在食品安全和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提出了一种“铺展、装载、生长”的三步构建策略,为三重和多重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思路。2.信号放大的近红外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高灵敏检测猪蓝耳病毒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合理制备近红外CdTe/CdS量子点。通过碲纳米线模版法制备多孔铂金异质结纳米管。利用导电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管作为量子点的载体,利用多孔铂金纳米管的催化作用,并利用β-环糊精与金刚烷的主客体作用,通过“抗体-抗原-抗体”模式构建三明治式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实现对猪蓝耳病毒的高灵敏检测。在PRRSV稀释比为1:103~1:106(约为19 ng/mL~19 pg/mL)这一浓度范围内,电化学发光信号强度与PRRSV浓度呈线性相关,最低检出限为10.8 pg/m L,比之前的PCR方法和ELIS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线性检测范围。该方法将光学检测模式从可见光区拓展到近红外光区,避开了血液样品或组织的自发光干扰,对实现高灵敏且低干扰的动物疾病检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信号放大的比率型近红外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凝血酶的超灵敏检测以凝血酶这一通用模型来研究双适配体夹心模式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利用石墨烯、金棒、hemin、G-四链体成功制备四位一体的石墨烯-金棒-DNA酶复合材料,并以近红外CdTe/CdS量子点和鲁米诺分别作为负电位信号和正电位信号,依据双适配体夹心模式构建信号放大的近红外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中引入的四位一体的中间媒介可以引发近红外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协同猝灭以及鲁米诺的电化学发光的协同增强。在检测前后,传感器的信号出现“此消彼长”式的变化。通过双信号强度的比值和凝血酶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定量检测。在凝血酶的浓度为100 ng/m L~0.5 pg/mL时,该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所得的ECLluminol/ECLQDs值与凝血酶浓度呈线性相关,其最低检出限为4.2 fg/m L(信噪比为3:1)。该方法不仅将比率型电化学发光的信号标签从可见光拓展到了近红外光,同时,首次在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中引入了信号放大策略,这对设计高灵敏度且高准确度的比率型电化学发光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54.43;O65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产前疾病检测笔[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1年08期

2 安镜如;林金明;陈曦;;电化学发光研究及其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J];分析化学;1991年11期

3 徐国宝,董绍俊;电化学发光及其应用[J];分析化学;2001年01期

4 张雯艳,阙肖冬,马兴刚,钱丽娜,潘维平,郭玉芹;电化学发光在分析科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年01期

5 安镜如;林金明;;新试剂5-(对-苯胺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的电化学发光研究[J];分析化学;1991年03期

6 吕家根,章竹君,郑鹄志;电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在原位、在线、实时监测家兔血液铜代谢过程中的应用[J];化学学报;2002年07期

7 袁涛;刘中原;胡连哲;徐国宝;;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核酸适体传感器[J];分析化学;2011年07期

8 林金明,安镜如;新试剂6-(2-羟基-4-二乙基氨苯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的电化学发光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9 王鹏,张文艳,周泓,朱果逸;免疫电化学发光[J];分析化学;1998年07期

10 张成孝,漆红兰;电化学发光分析研究进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胡修忠;杨利国;高长明;杨焕堂;童勤;熊家军;霍立军;滑国华;梁爱心;刘耘;张淑君;;中国荷斯坦奶牛CVM疾病的检测[A];中国奶业协会第24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奶牛/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一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家根;;一种新的与微型化自发电池整合的电化学发光检测芯片研究[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漆红兰;高红方;赵莹;张成孝;;有机物及有机纳米颗粒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4 余林颇;黄泽柱;刘扬;周明;;水溶性环金属铱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杨秀荣;邱海波;严吉林;赵晓翠;汪尔康;;微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药物分子[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董曼曼;党倩;黄银;漆红兰;张成孝;;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测定酪蛋白激酶Ⅱ[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7 张勇;;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检测方法的进展[A];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陈金花;林振宇;陈国南;;电化学发光猝灭法测定桑叶中黄酮类成分[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连哲;韩双;李海娟;徐国宝;;电化学发光分析新材料及新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张成孝;张静;漆红兰;;纳米磁性粒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毅 于洋;长春应化所在电化学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任福海;化学生物分析平台添新成员[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3 通讯员 于洋邋记者 张兆军;世界首台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综合分析仪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4 刘春;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微型综合分析仪通过鉴定[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苑广阔;公众不能过于迷信“网络问诊”[N];青岛日报;2013年

6 记者赵伟 通讯员于柏林;微型综合分析仪在长通过验收[N];长春日报;2009年

7 于洋;中科院研制成功毛细管电泳分析仪[N];中国化工报;2008年

8 张田勘;“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提出的严峻挑战[N];健康报;2010年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莫冰;四大应用领域,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N];中国电子报;2004年

10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康;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新策略及其在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白家磊;典型激素类污染物检测的双通道ICA与ECL-RET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3 张婷婷;污染物基因毒性的微纳米基电化学发光传感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苗珊珊;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新型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5 杨海英;以凝集素为识别物的细菌/细胞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哲建;基于多肽和适体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史大川;恒温型纳米—滚环扩增-SPR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8 刘蓬勃;提高微流芯片生物传感器检测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唱凯;Ⅰ:LSAW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临床应用研究 Ⅱ:两株罕见致病菌的鉴定[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高小尧;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彤彤;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彭婷婷;一种新型流动发光池在双恒电位激发电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3 汤庆会;低毒性量子点和CdSe@SiO_2的合成及用于电化学发光检测小分子物质[D];苏州大学;2015年

4 蒋琳;基于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甲基苯丙胺免疫传感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周和;基于碳纳米材料与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免疫传感器检测鼠免疫球蛋白[D];西南大学;2015年

6 张静;生物切割电化学发光传感新方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欢;微萃取与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8 罗荻;阴离子型卟啉化合物的电化学发光研究与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姜娜;发光功能化材料在电极表面的电沉积合成及分析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10 石运芹;几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及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05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5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