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鱼肉中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在大鼠体内的富集转化规律

发布时间:2017-12-19 18:39

  本文关键词: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鱼肉中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在大鼠体内的富集转化规律 出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生物可给性 烹饪过程 膳食暴露 富集转化规律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够通过食物链在食物中富集,进而影响食品安全以及人体健康。膳食被证实为人体暴露POPs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膳食暴露健康风险评价较多关注人体摄入食物的外暴露水平,忽视了食物中POPs的生物可给性对暴露水平的影响;同时摄入的POPs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转化以及消除过程也影响着POPs在人体中的内暴露情况。为此,本研究开展两部分工作:(1)选择人们食用最为广泛的鱼肉为研究介质,以环境中普遍存在典型POPs,如DDTs和PBDEs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鱼肉中自然富集和人工加标的DDTs和PBDEs生物可给性的差异,以及烹饪过程对它们的影响,并据此对珠三角地区居民食用鱼肉的膳食暴露和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2)以大鼠模拟人体对其进行了膳食暴露BDE-209实验,系统地研究了BDE-209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消除规律,为人体富集转化POPs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在广东省某渔业养殖区发现了,满足体外消化模型的自然富集DDTs浓度高达110 ng/g湿重的石斑鱼,对此鱼样进行DDTs氘代同系物的实验室加标处理之后,对其生物可给性进行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石斑鱼中p,p'-DDE,p,p'-DDD和p,p'-DDT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50±9.1%,46±15%和47±16%,而人工添加到其中的p,p'-DDE-d8,p,p'-DDD-d8和p,p'-DDT-d8的生物可给性为48±2.1%,56±11%和47±11%;说明了人工加标和自然富集过程所得到的DDTs的生物可给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鱼肉进行添加食用油处理之后,发现DDTs的生物可给性从60±8.0%增加到83±8.7%,PBDEs的生物可给性从26±3.3%增加到63±12%;食用油的添加明显地增加了鱼肉中DDTs和PBDEs的生物可给性,即有更多的污染物通过消化作用从鱼肉中释放出来。另外,对添加食用油的鱼肉样品进行加热处理之后(即油炸),发现DDTs的生物可给性从83±8.7%减少到66±9.3%,PBDEs生物可给性从63±12%减少到40±6.3%;加热过程减少了鱼肉中DDTs和PBDEs的生物可给性。基于生物可给性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发现,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食用鱼肉的过程中无论是生食还是经过烹饪之后熟食,它们均没有非致癌风险并且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食用这种油炸的鱼肉具有一定的致癌风险(致癌风险因子为0.85(95%置信区间0.39-1.57))。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因膳食暴露而引起的致癌风险,当地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食用生石斑鱼的平均每日建议摄入量分别为25、59以及86 g/d,而食用油炸的石斑鱼则应分别减少到22、53以及77 g/d;如果不改变当前的消费习惯,则建议当地居民每月不要超过19天食用这种油炸的石斑鱼。大鼠暴露BDE-209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大鼠各个组织中BDE-209的浓度也在持续升高;在7天暴露期结束后BDE-209在肝脏、小肠、脂肪以及血清组织中的浓度分别为13000±1000、1800±77、910±100以及630±26 ng/g,而在22天消除期结束后它们的浓度分别为130±7.5、130±7.7、900±89以及11±1.5 ng/g,BDE-209在暴露期主要集中分布在肝脏组织,而在消除期主要分布在脂肪组织;同时在各个组织中均检测到了BDE-209的九溴和八溴代谢产物;其中BDE-209以及代谢产物BDE-207和BDE-197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2.7、11和0.9、2.2、12天,对于检测到的PBDEs而言随着溴代程度的降低它们的半衰期逐渐增大;而BDE-207在血液、肝脏和小肠组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7、2.2和22天,说明同一目标化合物由于所在组织的不同其半衰期也不尽相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岩山;陈晓晨;付瑾;;污染土壤中铅、砷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2 罗明标,刘艳,张国庆,张鸿雁;茶汤中铝的浓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J];茶叶科学;2004年03期

3 尹乃毅;崔岩山;张震南;王姣姣;王振洲;蔡晓琳;;土壤中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4 李莉;苗明升;丁俊男;杨宇;陶澍;;土壤中锁定残留芘在体外消化系统中的生物可给性[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5期

5 李继宁;侯红;魏源;许亚飞;李发生;;株洲市农田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及其人体健康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3年10期

6 单孝全,王仲文;形态分析与生物可给性[J];分析试验室;2001年06期

7 崔岩山;陈晓晨;;土壤中镉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2010年02期

8 王菲;方凤满;;体外胃肠模拟评估土壤和灰尘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14年04期

9 刘文新,栾兆坤,汤鸿霄;铝的生物可给性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2期

10 王平利,张成江;土壤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现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单孝全;;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的普适性方法学(摘要)[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单孝全;;稀土元素的生物可给性[A];第十届全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米秀博;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鱼肉中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在大鼠体内的富集转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2 杨泽玉;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理论及其用于评估沉积物孔隙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可给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何俊昱;土壤六价铬的污染特性、生物可给性及风险评估[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杨阳;菊花茶、海带、牛黄解毒片中砷生物可给性的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海龙;两类土壤铅的生物可给性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池海峰;土壤、海虾和大米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估[D];华侨大学;2016年

5 林路秀;体外仿生模型在微量元素形态分析及生物可给性和毒性评价中的应用[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6 丰荣鹏;苹果中典型农药残留对人体生物可给性的体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7 吴小飞;基于体外提取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研究与评价[D];扬州大学;2015年

8 柳晓娟;中草药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其生物可给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佳敏;杭州市地表灰尘中铅、镉污染的时空分布及生物可给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9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09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6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