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裂隙岩体承压渗流演化特征及其水力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4:36

  本文关键词:裂隙岩体承压渗流演化特征及其水力学机制研究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裂隙岩体 承压渗流 裂隙导渗特点 水力学机制 地电场响应


【摘要】:地下工程水害中,由岩体裂隙导渗诱发的水害占比较高。对于高地压、高水压的地下工程环境,渗透水压不但会改变岩体的内应力状态、弱化岩体的力学强度,也对裂隙岩体的结构产生强烈的破坏效应。在高压渗流作用下,岩体裂隙网络不断扩展,渗流阻力持续降低,最终形成低阻渗流通道并导致突水等灾害事故。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室内模拟试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裂隙岩体承压渗流演化的结构控制效应及其水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伺服渗透试验,对比分析了软岩和硬岩在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演化特点及其对应于不同变形阶段的渗透性差异。试验结果反映的岩石变形过程的渗透性与变形程度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导渗性伴随裂隙网络的形成、扩展呈现明显变化,脆性坚硬岩与塑性软岩对应于变形破坏过程的导渗性变化及其关联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基于试验研究结果,论文构建了岩石破坏峰前应力段的渗透性-应力关系模式,提出了渗透性-应力关系表达式。(2)通过不同结构岩体的现场原位高压渗透试验,研究了高渗压作用下裂隙岩体的渗透性演化特性。论文基于试验取得的渗流水压、渗流水量及进、出口水压等关联数据的拟合分析,总结提出了岩体的起始导渗水压和最大导渗水压,指出最大导渗水压可作为衡量裂隙岩体阻渗能力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裂隙岩体渗透系数-渗透压力的关系模式,揭示了高渗压作用下裂隙扩展演化规律及其与渗透性之间的关系。(3)借助于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信息识别技术,从理论角度对岩体渗透性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关联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出,渗流水压对裂隙岩体的破坏作用主要分为挤入破坏和劈裂破坏两种,裂隙在水压力和应力作用下发生扩展的过程中,声发射参数均随着应力增长呈现出分段特征,且存在突变点。论文定义了岩石破裂屈服系数,即突变点对应时间与破裂总时间的比值,将其作为界定岩石破裂临界信息,由此合理解释了岩石变形过程的渗透性演化特点及其水力学机制。(4)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研究了裂隙岩体形成集中渗流通道情况下的裂隙渗流特征。根据试验结果,贯通性裂隙通道导渗状态下总体表现为高渗流阻力特点,裂隙网络渗流呈紊流性态,渗流水压力和裂隙导渗通道形态是影响裂隙岩体渗流演化特点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裂隙岩体渗流过程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呈幂函数或二次函数关系,一定的渗流压力下,渗流速度随导渗通道宽度增大而减小;另一方面,裂隙网络渗流过程沿途渗流压力随渗流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表明渗透压力消减与渗流阻力的增大呈关联转化趋势。对于一定的裂隙导渗条件,沿渗流路径的水力梯度表现有呈负指数形式衰减特点。(5)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地下水和高粘滞性化学浆液在裂隙中渗流过程的物性响应特点。根据水介质渗流路径沿途的自然电场变化能够量化确定地下水的渗流速度,根据化学浆液介质渗流路径沿途激励电流的跃升程度和视电阻率变化可以分别确定浆液介质渗流到达的位置和对裂隙空间的充填效果。论文对二者渗透性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岩体裂隙对于地下水渗流的结构控制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张平;;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模式研究现状与思考[J];岩土力学;2009年S2期

2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3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4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5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6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7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9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10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涛;裂隙岩体承压渗流演化特征及其水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梁德贤;高压渗流作用下裂隙岩体损伤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贾海梁;多孔岩石及裂隙岩体冻融损伤机制的理论模型和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7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佳俊;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裂隙岩体注浆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模拟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邱艳勇;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水沙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卫英豪;富水条件下泥岩巷道长时变形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白仕红;循环荷载下裂隙岩体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统计的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效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荣腾龙;低温环境下单裂隙岩体强度损伤及断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9 赵毅;富水裂隙岩体隧道注浆堵水对渗流场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10 肖成;基于颗粒流的弱胶结裂隙岩体水沙两相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12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12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