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工程博士论文 >

同轴聚天冬氨酸纳米纤维的制备机理及其在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20 18:10

  本文关键词:同轴聚天冬氨酸纳米纤维的制备机理及其在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出处:《东华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聚天冬氨酸 同轴结构 可视化检测


【摘要】:随着日益收紧的环境制约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聚天冬氨酸(PASP)是一种可生物降解、无磷、无毒、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氨基酸聚合物,被人们誉为绿色高分子材料,在水处理、生物医药、农业、日化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PASP通常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进行使用,严重限制了PASP的应用范围。静电纺丝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纳米纤维的新型加工技术,适用于多种聚合物,利用该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洞结构,非常适合吸附、过滤等过程的进行;而且通过调控化学组成和结构等方法可以实现纳米纤维的功能化。因此,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SP纳米纤维,并对其纳米纤维结构进行调控,有利于拓展PASP材料的应用领域。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PASP纳米纤维,并通过同轴复合的方法改善其力学性能,然后结合PASP的金属离子络合性能与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结构优势,将PASP纳米纤维应用于金属离子可视化检测领域,为PASP材料提供了新的应用方向。针对水溶性PASP难以静电纺加工的问题,本文首先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ASP中间体聚琥珀酰亚胺(PSI),利用PSI进行静电纺丝,然后通过交联水解处理得到了PASP纳米纤维。为了改善PASP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使PASP与聚氨酯(PU)复合,结合同轴静电纺丝机理研究,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PU/PASP纳米纤维。然后开发了基于PASP纳米纤维的Cu~(2+)可视化检测膜,通过裸眼观测PASP纳米纤维膜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Cu~(2+)的浓度。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为了实现PASP材料的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首先进行了PASP中间体PSI的合成及其静电纺丝性能研究。依据PSI合成方法与理论的综合分析合成了高分子量的PSI,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实现了PSI纳米纤维的制备,并对PSI的静电纺丝参数进行了探讨。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PSI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在其它参数固定的情况下,纳米纤维直径随着纺丝溶液浓度和纺丝电压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纺丝距离的增加,纳米纤维直径先减小后增大。然后采用二次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纺丝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现纺丝距离与纺丝电压、纺丝距离与纺丝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比较显著。此外,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的二次回归方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纺丝参数与PSI纳米纤维直径之间的关系。基于PSI静电纺丝工艺参数研究,选择合适的静电纺丝参数进行PSI纳米纤维制备,然后通过交联水解处理获得了具有吸水性的PASP纳米纤维。借助静电纺丝技术及化学交联水解处理,PASP材料获得了纳米纤维结构,这种新的微观结构影响着其宏观性能,本文研究了PASP纳米纤维膜的尺寸稳定性、吸水性、pH敏感性、降解性和力学性能。利用溶液交联再水解的方法进行PASP纳米纤维制备时,PASP纳米纤维膜的吸水倍率最高可达260.8 g/g。PASP纳米纤维膜的尺寸和吸水倍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响应速度快。同时PASP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在胰蛋白酶催化降解的情况下7天内失重率可达83wt%。然而,吸水溶胀后的PASP纳米纤维膜强度较低,使用过程中难以维持纳米纤维膜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为了提高PASP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PU与PASP复合,制备得到具有皮芯结构的PU/PASP纳米纤维膜,其断裂应力和断裂伸长率与PASP纳米纤维膜相比得到明显提高。PU/PASP纳米纤维的的形貌结构对其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控PU/PASP纳米纤维皮芯结构实现其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的提高。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同轴静纺丝过程中的射流拉伸行为,首先从较为简单的单射流拉伸入手,在原有的单射流模型基础上引入体积流速Q,得出射流半径R与溶液体积流速Q以及射流的纵向距离z之间的关系为:R~C·Q~(1/2)·s~(-1/2),其中C为溶液相关常数。然后将单射流分析结果应用于同轴静电纺丝过程中复合射流的分析,复合射流的运动除了取决于电场力外,还受到粘滞力和皮芯层溶液体积流速的影响。皮芯层溶液体积流速匹配时,复合射流皮芯层溶液在粘滞力作用下运动速度相同,射流稳定段皮芯层半径R、r与皮芯层体积流速Q_e、Q_i之间的关系为:r/R~(Q_i/(Q_i+Q_e))~(1/2);当皮芯层溶液体积流速无法匹配时,则复合射流皮芯层溶液发生相对运动,射流的皮芯层厚度发生不规律变化导致纳米纤维形貌发生变化。根据理论分析,本文探讨了同轴静电纺丝过程中主要参数(纺丝电压、溶液浓度、溶液的体积流速)对同轴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其中芯层溶液体积流速对同轴纳米纤维形貌影响最大,随着芯层体积流速的增加,同轴纳米纤维依次呈皮层断裂芯层连接结构、光滑的皮芯结构、串珠状皮芯结构。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同轴静电纺丝参数制备了具有良好形貌结构的PU/PASP纳米纤维,并对该纳米纤维膜的强度和吸水倍率进行分析。结合PASP的离子络合性以及纳米纤维高吸附性能,本文将PASP纳米纤维膜作为Cu~(2+)可视化检测膜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搅拌式的检测方法,将PASP纳米纤维膜置于含有Cu~(2+)的水溶液中进行搅拌,基于PASP对Cu~(2+)络合吸附以及双缩脲反应实现对Cu~(2+)可视化检测。随着Cu~(2+)浓度的增加,PASP纳米纤维膜的颜色由淡紫色向蓝紫色过渡,该方法具有一定的Cu~(2+)选择性,裸眼检测极限低至0.5 mg/L。此外,PASP纳米纤维膜的Cu~(2+)络合显色能力受pH值影响,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PASP纳米纤维膜的Cu~(2+)络合能力增强。以PASP纳米纤维膜作为过滤式检测膜时,PASP纳米纤维膜对Cu~(2+)显色不需要借助双缩脲反应,简化了检测步骤,检测极限为0.3 mg/L。同时利用该方法还可以实现对Fe~(3+)的检测,检测极限为0.03 mg/L。然而,PASP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较差,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发生破坏,同轴复合后的PASP纳米纤维膜不仅具备良好的显色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尺寸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本文采用PASP中间体PSI作为静电纺丝材料,通过交联水解处理首次制备了PASP纳米纤维。从材料的应用需求与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解决了PASP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差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同轴静电纺丝过程中稳定段射流的拉伸行为,在此基础上对PU/PASP纳米纤维结构进行调控。结合PASP的离子吸附性能以及纳米纤维高比表面积的优势,制备了基于PASP纳米纤维膜的Cu~(2+)可视化检测膜,扩展了PASP材料的应用范围。同时,本文为静电纺纳米纤维在离子可视化检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34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群言;2001年04期

2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科技;2002年03期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4 黄彪;纳米科技前景灿烂,应用开发任重道远[J];中国粉体技术;2002年01期

5 一东;;纳米产业化成了企业泥潭[J];新经济导刊;2003年Z2期

6 宋允萍;纳米科技[J];中学文科;2001年01期

7 李斌,沈路涛;纳米科技[J];焊接学报;2000年04期

8 齐东月;纳米 又一场新技术革命来临了[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9 徐滨士,欧忠文,马世宁;纳米表面工程基本问题及其进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10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天虎;谢巧勤;;纳米矿物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燕合;李克健;吴述尧;;加快建设我国纳米科技创新体系[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3 李正孝;煍岩;;漫娗纳米技圫和纳米材料的a捎煤蛌|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伊阳;陶鑫;;纳米CaCO_3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A];第九届中国稀土企业家联谊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惠飞;王栋民;;纳米水泥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2008年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伯雄;陈峰;马卓然;;高压流体纳米磨及其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8 王树林;李生娟;童正明;李来强;;振动纳米学进展[A];第七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暨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广言;贾积晓;于德才;孙锁良;李天民;王振华;;纳米级氧化镱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洪茂椿;;纳米催化在化石资源高效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专家话纳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展;纳米科技,,产业化序幕刚刚拉开[N];工人日报;2002年

3 宗合 晓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N];消费日报;2004年

4 朱文龙;产学研联手助推纳米产业[N];文汇报;2006年

5 ;神奇的纳米科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贽;纳米还没走出实验室[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冯 薇;纳米护肤品没那么神[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彤云;打造纳米产业链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张芳;纳米护肤品其实没那么神[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赵展慧 张之豪;纳米世界有多神奇?[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莉鑫;纳米电极体系界面结构及过程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冯晓勇;高速重击条件下高锰钢表面纳米晶的制备及组织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东新;纳米钻石靶向载药体系的制备及其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张俊丽;低维磁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微观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佳鑫;两种新型光学材料在显微生物成像与光谱检测中的应用探索[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志明;块体纳米晶钛的制备及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杨树瑚;缺陷对几种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磁性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9 刘春静;锂离子电池锡基纳米负极材料制备及储锂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谢伟丽;SiC纳米线三维结构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诠彬;中药纳米化对中医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毛彩霞;纳米二氧化锰的安全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郭步超;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机械纳米化表面层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艳艳;纳米化/渗氮/渗硫层与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化学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周文敏;Cr_2WO_6、Ag_2CrO_4微/纳米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许艳;铂纳米晶体形貌的控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郭慧颖;CVD法在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和硅衬底上生长SnO_2微/纳米结构及其特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秦腾;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佟月宇;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镍磷复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12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gckjbs/1312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2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